拿起李副厂长转过来的文件,是张国祁汇报的,关于这一次外出之行的。
在越州,张国祁就着李学武提供的关系,找到了越州
针对贸易商品,提供了边疆办事处的特产,以及钢城、京城的特殊产品目录,以供对方选择和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越州
哪都缺肉,这个是硬通货,有这个作为主要贸易商品,走到哪都能打开局面。
因为越州紧邻魔都,内靠临安,有港口和海运优势,方便下一步的往来。
李学武是不敢去魔都和临安搞事情的,所以选择了在他们中间的越州成立办事处。
张国祁已经在越州选好了办事处办公地址,就报告上介绍,该处建筑位于主城区,临街带院,前身是馹伪时期的东亚银行分部。
内有三幢楼,均为三层,成品字形分布,方便办公和设置店铺。
因为张国祁是代表轧钢厂去的,当地也比较重视,初步谈判中已经表示,该处建筑现为出版社租用,可以调剂给轧钢厂。
李学武看了看张国祁谈的价格,六万八千七百元。
不知道怎么谈的,还特么有零有整的。
这个数字李学武不能质疑,也不会问,李怀德把这份报告转给他不是让他揪着这些细枝末节说的,而是看整体。
钱多钱少都是厂里的,张国祁给厂里办事,自然不会搞别的。
整体来看,张国祁的越州之行算是圆满的完成了李学武要求的事项和任务。
选址李学武也很满意,其后的谈判和签约自然是要李怀德去,跟他没关系。
越州本地支持轧钢厂办事处落户,估计也是盼着轧钢厂能在当地建厂,或者招聘本地的人员呢。
当然了,这都是应当的,轧钢厂在人家的底盘上做生意,哪里能不照顾当地的条件。
一个是用工,一个是利税,只要轧钢厂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了,就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重要的是,钢铁厂一直都是各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如果能在家门口订购到京城轧钢厂的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轧钢厂在当地开设办事处就是要提供这种订购服务的,其他比如商店经营和开展贸易工作都是三产和副业。
越州,是李学武选定的一个关键点,比魔都安全,比临安更方便走水路,未来是要用航运代替铁路运输的。
钢城、津门、越州、港城,这是李学武选定的四个主要贸易地点,也是可以支撑航运的关键位置。
未来的轧钢厂贸易一定是以航运为主,因为铁路的限制太多了,运费也是个问题。
李学武预想中的是,除了边疆无法利用其他渠道完成运输,剩下的城市能用船的用船,能用汽车的用汽车,尽量不占用轧钢厂宝贵的铁路资源。
毕竟铁路不是自己厂子里的业务,跟京城火车站合作也仅仅是方便从京城出发,或者京城车站本身有的指标。
如果车辆去了其他城市,是要占用别人的运量的,这种消耗得不偿失。
主要的三条线:
未来炼钢厂将代替轧钢厂成为主要生产基地,结合当地生活成本低的优势缓和轧钢厂工人的生存压力和物质冲突矛盾。
京城与钢城互联互通,打通资产和资源运作壁垒,轧钢厂必将能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说白了就是,乌城现在的发展还很落后,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少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就是生产力。
那轧钢厂就要用科学和技术去换取乌城的自然资源,用以丰富京城以及周边人口聚集而造成的资源不平均现象。
这种行为国家自然也是在做的,但依靠供销系统本身是覆盖不到所有城市和地区的。
轧钢厂不跟供销社抢大面,李学武跟李怀德制定的目标是,只盯着肥肉吃。
因为肥肉太多了,就算是被咬了几口,供销社也不会在乎的。
况且现在又有政策支持,轧钢厂只要符合规定,同时又能跟供销社协调好供销关系,那这就不是矛盾。
轧钢厂总没去做供销社自己的业务,而是开辟了一个特殊渠道而已。
到目前为止,双方合作和发展的还是比较融洽的,尤其是马主任今年有望更进一步,未来的合作会更好。
只要打通了津门到京城的火车运输线路,那就相当于打通了航运线路。
京城到津门,快车只要两个小时,货运最多半天时间。
李学武在钢城的基地太小了,只能作为维护和生产基地来运营,航运还得看津门。
现在正在洽谈和办理的航运业务会有二十七艘千吨级货船从津门港码头装货,运往半岛以及港岛。
虽然在最高层面上双方没有建立明确的关系,但是互相的贸易还是存在的。
就李学武了解到的,六零年与霓虹的贸易额是两千三百万美刀,到今年已经发展到四亿七千万美刀了。
这是什么概念,今年是什么情况,外部环境又是个什么情况,两方面在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贸易额已经达到了这个高水平的额度。
原因就在于六二年十一月份双方互换了一份《lt备忘录协定》,该协定有三个原则,那就是官方协定,民间合同,以及个别照顾。
贸易发展是成倍数增长的,而贸易往来则是需要航运基础的。
国内的造船业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从其他渠道引进了造船设备,但造船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
千吨级货船是海上航运的基本吨级,调查部同津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