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工业的发展不在于我有信心与否”
李学武转过身,面对着大海说道:“我坚信未来造船业咱们一定是最强的”。
“但还是那句话,先解决眼前生产的问题,再提发展”。
李学武扭头看了一眼港口门岗方向,道:“造渔船只是一个方向,未来是航运的天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密切和频繁”。
“即便是咱们现在四面楚歌”
他抬了抬双手,语气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可您也听海产公司的人说了,出口贸易仍然在继续”。
“一千吨是个分水岭,可以海运,也可以内陆河运,再大就只能是海运了”
李学武看见办事员跑回来了,便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笑着对李怀德说道:“您放心,营城造船厂有五年的起步时间,订单我已经谈妥了”。
“包括千吨级货船”
他的自信很容易感染人,李怀德看了他一眼,也是笑了笑,点头道:“你办事,我放心”。
说着话拍了一下李学武的胳膊,示意上车继续出发。
今天下午要看两处货场,未来轧钢厂的很多货物都要在新港上船和下船。
包括从钢城运来的零件、钢材和汽车等商品,从京城要运出去的联合企业生产的汽车配件和其他商品。
航运一定比火车运输便宜,且不占用火车的车皮计划,现在铁路运输计划太紧张了,说不上在哪就被小崽子们拦住了。
这些人在搞“大旅游”坐火车不给钱,住店吃饭不给钱,反正全国哪儿都蹿。
南岛的可以去哈勒滨看看,哈勒滨的也能去南岛转转,四面八方的都往京城挤,只要搭上火车就算是出门旅行了。
出来的时候京城站那位领导说了,有贸易项目也得搞专列了,不能从京城站发出,得从轧钢厂挂火车头直接走。
李学武让财务处的人测算过,综合考虑,航运比铁路运输要节省35%左右。
原因其实就在于航运的运输能力大、铁路运输限制大、航运燃料成本低。
一列最大满载额度的火车跟现在东风船务的一艘货船运力相当。
十一年前,也就是五五年,国内开始推广集装箱运输,铁路部门亦是开始推广运行。
李学武给钢城到京城的运输航线制定的规划是分段运营。
简单来说,
因为城市间距离短,重型钢材或者零件的运输以现实条件为准则,方便用船的,就执行内陆河运,不方便的就用铁路。
而
津门到京城有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和蓟运河、亮马河的内河运输线路。
钢城和京城之间的车皮计划则更倾向于冷冻列车使用。
按照时间紧张程度以及货物的种类和运输要求,未来是要把津门囊括在贸易线路之内的。
钢—京:铁路、航运直达。
钢—营:航运、铁路直达。
营—津:航运直达。
津—京:铁路、航运直达。
更多的运输手段和渠道让京城同钢城有了更方便的沟通条件。
似是轧钢厂这样的重工业企业,每年能在运输上节省的成本足足养活一个造船厂。
集装箱的使用更是能让航运成为改变运输的一个关键节点。
当然了,正因为集装箱的使用,改变了航运业的发展。
前三十年铁路运输打败了航运是因为海船的装卸很麻烦,停靠港口的时间也是成本。
再有,海船运输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船速越快,阻力越大。
铁路运输则不然,火车的速度是没有上限的,空气阻力不值一提。
后三十年航运打败铁路运输也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海船阻力和自身重量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
也就是说,在固定速度的前提下,船只重量增加一千倍,那么阻力只会增加一百倍。
火车的重量增加一千倍,阻力就会增加一千倍。
以这条规律为基准发散思维,集装箱的发明减少了货船在港口等待的时间,加快了装船的速度和载货量。
那么这后三十年,大就是有理了。
越大越有理,航运能力开始比谁的船大就行了。
船越大,成本就越低,大船就开始吃小船!
李学武把新造船舶的吨位数控制在一千吨就是卡住这个标准了。
一千吨能吃掉大多数小船,也能暂时抗住不被万吨巨轮吃,毕竟内河运输用不了万吨轮船。
这个时候航运和内河运输不是没有船队和航运公司,但李学武不敢也不想把这些业务交给他们。
一方面是要用这些业务养活东风船务,同时完善回收站在货物疏散和夹带运输的渠道。
另一方现在的船队和航运公司并不靠谱,轧钢厂的很多货物都是带着保密要求的,不能轻易委托给别人。
李学武都不用跟李怀德解释东风船务的性质,李怀德丝毫不怀疑这一支船队的品质和可靠性。
毕竟调查部在船上呢,哪个不开眼的“五十万”敢主动上船去送二等功?
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正好,走在海边的堤坝上丝毫感觉不到热度。
李学武陪着李怀德看了几处仓库选址,这边本来也是作为办事处来定选的。
但是在看过津门的商业氛围和贸易形势后,李怀德两人商量了一下,最后定的是双线作战。
一方面在津门设立办事处,用于贸易管理,另一方面在新港这边设置附属仓库,用于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