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约的话让丁晓东恍然大悟,李立明也跟着叹气。苏老一直都让他们没事就看一点古籍资料,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并不都是捕风捉影。丁晓东的家传故事里,六仙之说,由来已久。《太上洞渊咒鬼经》是在北周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书,流传到唐代这书出现了插图画本。丁晓东猜测,眼前的大树根神像,弄不好是记载中的‘祷鬼’之一。
《太上洞渊咒鬼经》,是后世所称的九大《咒经》之一,也是咒金术的一支偏证学说,作为支撑咒金术的存在。所说的‘祷鬼’,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虚幻人形之鬼。
古代人们关于鬼精作祟和赶鬼杀鬼的做法,相当明显地受到巫术思维的影响。古人信百鬼,百鬼却并非指人死变鬼,而是泛指庚气不散作怪,以及百物精灵在内的所有灵物。
‘名擎鬼’就是百鬼之一,而名擎鬼更是与人死变鬼,从人从厶的说法风马牛不相及。名擎鬼是百物精灵中的一个,是指年代久远的老房子,一个家族几代人居住几百年,房子中的‘庚气’凝聚,与一家族人息息相通,幻化人形,有的地区人们也称它为宅精,作为百物精灵之一,老宅里有这东西总归不是好事。
“棘鬼、刺鬼、牧鬼等等很多种鬼都不是鬼,或者说跟我们理解中的鬼没有一点关系”丁晓东道:“祷鬼是人们根据心念之力,想象塑造出来的一个鬼形”。鬼神之说都来自信仰影响,古代人们每当遇到天灾人祸、疾病大疫都会以鬼神作怪来解释并加以驱除。
所谓“请咎”之鬼,乃是带来灾祸的一切鬼、精在内。祷鬼正是请咎之鬼其中之一,人们将其具象成型,加以供养尊奉,所谓敬鬼神之心,就源于此。人们每当遇到鬼神之事,首先想到的是敬畏,这很好理解。至于驱除的方法,古籍中也说的很详细‘播灰、自浴以犬矢、桃弓棘矢射之,以及以鞋履投之’。
“喂喂喂!我说的是六仙,不是乱糟的鬼”阿约不满的说道。
“是我没说完”丁晓东道:“马上就到你的六仙了”。
祷鬼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养奉之物,而六仙之说,是和百物精灵之说同时出现的。两种说法相辅相成,互相解释又互相衬托。百物精灵不是百鬼,不信去看《山海经》中的《百鬼夜行图》,有几个是人死变鬼,那说法根本不成立。‘百物精灵’说他们是鬼,而细细解读,百物都和人鬼无关,而这时古人的‘仙’之说出现,出现的时间刚刚好,不得不说,历史上有些东西,背后的实际用意真的耐人深思。
隋朝初年,隋文帝‘佛道并重’的开明宗教政策,民间出现很多宗教典籍,《隐数坐忘论》就出现在当时,其中有记载‘天地初生,元气始行,万神布法,无有丑逆妖邪不正之鬼’。一句话,就把天地之间万物归神,一切妖邪鬼怪,都是万神布法的结果,只是之前的人们愚昧无知,歪解了鬼神之意,将百物精灵认作了鬼行。
万神六仙之说,就是将千百年的传说中,那些人们一贯相信的鬼神之力冠以仙之名。六仙是总结说法,在《钟吕传道集》当中,依次是天、神、地、人、鬼五仙,其中以鬼仙为最低。
天仙乃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而神仙的区分更加严苛。
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至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这里说的神仙,已经具体到能够使用金石之术炼制丹药,‘胎仙自化,身外有身’,仔细想想话中描绘的意境,那不就是分身术吗!已然到了虚幻缥缈的境界。
天仙与神仙都来自地仙,而地仙的身份在五仙当中却比较尴尬。
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地仙是上面天神二仙的基础,却是长生住世不死于人间。可想而知,修成地仙却不能飞升仙班,不老不死,那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分别。
“谁说的,人家地仙可是天庭上面仙家的始祖”李立明道:“到哪都受人尊敬的好不好,地仙之祖的后院都长着人参果,吃一口长生不老,连观世音菩萨自己都说,都要给他三分薄面”。
丁晓东脸色铁青,李立明看过《西游记》,大家也憋不住笑。
人仙与地仙相比更差。
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一般修炼至此也很不易,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说明修炼之人已经是神仙之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存在了,道法中的术,但凡修成其一,都是通天彻地的本领。
“据小道消息透漏,嘉靖皇帝就修到这个境界”我道:“五十岁之前,嘉靖皇帝在宫中盏茶之间可飞神一周天,宫中哪个角落小太监和宫女说句什么话都知道,而且嘉靖他老人家多年未进汤石,他根本不生病”。
“拉倒吧!”李立明道:“嘉靖为了喝人身大补汤,差点被宫女勒死”。
“哈哈哈哈”。
丁晓东被大家嘻嘻哈哈的气氛给噎到,脸气得红红的。张春来示意大家停止取笑,听晓东说完。下面的内容才是丁晓东重点要说的,鬼仙。
‘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