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是什么级别我真没研究过,不过从那人的讲述来看应该很了不起,外人眼里的了不起,翰林院里毛都不是。清朝很大程度承袭了明朝制度,翰林院国子监的人应该品级不低,但非四品以上官员不能觐见皇帝是肯定的,学识爵位,很难理清的。他讲的时候有名有姓,太爷当时没刻意记,我更无从去编,只是这小事绕不开,不能不讲罢了,爆点就在这重要的小事中。
御医回旨是失心疯,可其他人却带回了那人一些东西,包括他与湖广总督包括前面提过的王昀吉往来书信。乾隆看过之后,几年前没发出来的火终于爆发。
“几年前他们都在场”张春来道。
有点小激动,不可思议张春来这么敏锐。如果是明哥我没这感觉,当然他也不笨,反应如此快,证明他用心在听。
也许人就是这样,本来精明的很,偏偏总是犯二。
那个五品学士只是其中一人,其实有很多朝中大员与宫内之人手中有这些奇经异术之物,都选择了沉默。别人会认为人心很复杂,明知皇上对这些东西恨之入骨,可就是不当回事儿,满足私心却忘了脑袋。
实际没这么简单。
书信当中,所提到的人和事一一联系起来,我们的皇帝陛下火冒三丈。原来几月里去世的官员个个都不是正常离世,或多或少与那些丹石炼金,飞天长生的梦想有关。然而,那些脑袋这时候没有因此落地。
这是有原因的,先从人身上来讲。
清朝皇帝丰功伟绩者有,平庸无为者有,思想开明胸怀大志却生不逢时者更有,但没有一个遇事以杀来解决问题的,更沒嗜血的暴君。整个清朝十二个皇帝,虽不都是圣君明君,但却都是仁君。高喊一声把他们推出午门斩首,那是导演才能安排出来的,不是真实的清帝。仁孝,清朝皇帝的首要品德,‘非仁孝不可继大统’。
这在‘圣祖遗训’里写得清清楚楚。
你要问我‘圣主遗训’是啥?圣主是谁?今天要不把你牙打下来我跟你姓。
再从心智上看。
乾隆,和前至明末的皇帝,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西学,程度不提,单从故宫里陈列的文物就能略知一二。虽然达不到现在的水平,但早期的物理几何等学科还是统治者不缺的学识。有些东西用传统民族文化解释不了,但用西学就完全说通。不得不佩服中华传统文化,虽没在过早的时代创立专业学科,但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里,艺术瑰宝,璀璨地工艺结晶一件件给我们留下来,让西方学者总能找到惊叹的奇迹。
“你能不能往后说?说说后面”阿约道。那架势是还想扑上来,不想再舒展筋骨,这姿势讲述我舒坦着呢,敢忙表示歉意。
是什么先等一下去深究,总之乾隆皇帝面前地一切都在向他揭示,千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无一例外的渴求长生不死,飞升神宇。而且还涉及到了汉武大帝,那千古一帝也和这些东西扯上关系,乾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秦始皇海外求丹也就算了,西汉皇帝也有这等雅兴?
让他肿么对待自己的人生。
对这求索之情承上启下?还是到此为止?
“行了,你就别浪费你初中生的词藻了。”张春来怒了。
“NONONO,一点也不浪费。”承上启下、到此为止,此时都在乾隆的心里闪现。接触过西学,雄才伟略的皇帝心里明白,只要他这时出手,几千年的长生密术极有可能在他有生之年得到。那些东西虽然杂乱,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地点、事物、以及所处时间段,都是不见正史,却在民间和稀世典籍中屡屡出现过的。
他自己就兴过文字狱,他比谁都清楚,想掩盖掉什么东西,必然有原因,掩盖不掉,必然有想把他纠出来的人和理由。稀世典籍并非原本,大部分为手抄或衍生出来的,虽没有多少佐证,举出的个别例子很难判断真实可信,但从文本来看,绝对有站得住脚的地方。
乾隆的文化造诣不用我多说,那人口中先帝是能够看懂梵文的。所以,当那些东西出现眼前的时候,皇帝沒有大发雷霆,收住了行将暴发的怒火,而是立刻去查找其中主线。
文臣武将,他们想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困难可想而知。
但他不同,他可以求得。虽也有困难,但可以预见成功并不远,因为他的皇玛法和皇阿玛给他留下很多可用的资源——贱民。
长生。
离我如此之近。
那年是公元1749年9月。
朝廷对九大封疆大吏重新任免,从京畿到地方州县,一大批户部官吏机构增设。各学派书院抽调饱读之士进京任职,对不同地域的书籍古典重新编录排序,州府县衙,对属地内所有在册上的民户记录逐一整理,各州县管辖地域的分布认真勘察划定。
文武百官,都忙得不亦乐乎!
地图前,乾隆看着自己的大清疆域,热血澎湃,豪情满怀。
他们兢兢业业,有的人从那时开始一干就是数十年,穷其一生精力,‘天子修书’即是从那时开始收录各属文献的。当然收录也收到了干货,这个咱们后面细说。没人在意皇上心里怎么想的,那么大的事儿烟消云散了,皇恩浩荡,不杀一人,感激涕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转过年头之后,宫内有人开始着手准备皇上的新任务。
南巡。
1751年,也就是乾隆十六年。皇帝陛下终于出发南下巡幸,我们的主人公,没眼珠子的神秘人登场了。也就是那一年,他在大船上见到了皇上,承蒙皇帝圣恩穿戴上了五品顶戴和黄马褂。
御林军,皇帝亲卫都是五品官帽服靴。
当然,那时候他还是人,他叫王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