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武侠修真>独治大明> 第296章 君臣佐使,己酉工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6章 君臣佐使,己酉工程(2 / 3)

想要兴起一个地方,那么就需要前期的资本投入。

建州肥沃的土地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其实需要时间和人力开垦,更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将建州打造成东北粮仓。

虽然前期投入预计百万两,但东北粮仓一旦兴起,京城对南方粮食需要会大大降低,届时漕弊的问题迎刃而解,亦能为整个大明提供粮食保障。

“遵旨!”吏部尚书李裕等重臣感受到这位帝王运筹帷幄,当即恭恭敬敬地施礼。

我……反对啊!

何乔新很不愿意为了安置百万灾民而做有损礼仪之邦的事,只是左顾右盼发现所有人都没有异议,不由将吐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

咦?

户部右侍郎鄙夷地望了一眼刑部尚书何乔新,却是注意到何乔新的异样,心里认定这位刑部尚书实是不忠,当即将对方视为自己的

由于朱祐樘定了基调,在接下来的议事中,一切都变得简单。

这帮重臣虽然打开不了格局,但由谁来挂帅以及安置流民等,这其实都是他们的老本行。

自古的难题其实都是一个钱字,只是弘治的财政还十分健康,加上刚刚查抄叶家得到大量的赃银。

由于不需要向百姓加征加派,自然不需要进行扯皮,大家只需要考虑如何钱即可。

“我们户部振灾的钱够,但都察院必须做好反贪工作!”

“我们户部修堤的钱有,但工部选河道官员麻烦擦亮眼睛!”

“我们户部的粮仓夯实,但兵部运粮要制定好章程!”

……

户部尚书李嗣简直成为名副其实的财神爷,面对各个衙门申请资金都照拨不误,但亦是底气十足地提出要求。

弘治朝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以前单打独斗的模式,改为各部门合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现在可谓是君臣一心,虽然一些贪腐是防不胜防,但朝廷打击贪腐的决心是空前强大。

特别都察院的地位骤然拔高,而王越是刚直的王砍头,所以都察院正在默默肩负反贪的神圣使命。

朱祐樘听取六部官员的意见后,便将救赈和迁移灾民的工作交给户部和吏部负责,黄河河堤修补和建州水利工程规划由工部承担,其余部门从旁协助。

至于最重要荡平建州女真的挂帅人选,原本朱祐樘是倾向于辽东总督刘宣,但刘宣的军事才能还是差了一点,最终决定由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挂帅出征。

随着御书房的最高会议结束,大明弘治朝以来最大的“建州己酉工程”出炉。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户部和兵部成为最忙碌的部门。

户部全力承担河南等地的赈灾工作,兵部则负责辽东战事的后勤,其他部门则主要配合这两项工作。

只是消息传到外界,特别大明任命王越联合监军太监张永和新任辽东总兵武靖伯赵承庆,反战情绪突然间高涨。

“因鹿筋不足便征讨,非大国所为?”

“大明乃礼仪之邦,如此行径可为暴君!”

“失得者寡助,贤臣必不事君,贤士当请辞!”

……

外界的读书人并没有理会百万灾民,在得知朝廷征讨建州,当即群情激愤地反对道。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京城的舆论几乎呈一边倒,很多读书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朝廷。

更为甚者,一些人鼓吹有贤之人应当请辞,离开这种失道之君。

这些声音自然传到了皇宫,朱祐樘虽然知晓京城反对自己的力量不降反升,但却并不打算将精力放在这群跳梁小丑身上,而是专注于荡平建州和赈灾。

城东,东升客栈。

徐鸿和高魁是留在京城的两个幸运儿,有空则会在这个改变命运的地方相聚。

虽然离顺天院试还有一月左右的时间,但陆续已经有考生前来备考,而这些“好动”的考生最喜欢抨击时政。

反战似乎成了政治正确,中间的一张桌子正在侃侃而谈,矛头直指“意气用事”的皇帝。

徐鸿自然是听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只是注意到高魁先一步到达,便朝角落处的酒桌走去。

高魁看到徐鸿到来,亲自替徐鸿斟酒道:“咱们两人倒是巧!本以为只有我留京了,不想我亦被派往河南办差!”

“你们都察院是越管越宽了,现在六部官员都说最怕你们,生怕被你们的检查厅抓了!”徐鸿在桌子前面坐下,便端起酒杯。

高魁的嘴角噙着一丝嘲讽,显得刚正不阿地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真怕我们的人,必定是心里有鬼,做了不法之事。像此次赈灾款真敢伸手,我定然是六亲不认,绝不做同流合污之事!”

“此次因河道的豆腐渣工程,致使大半个河南沦为汪泽,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以前还觉得陛下给你们都察院的权柄过大,只是经历此事,方知陛下实为英主。然事到如今,这京城竟有人称陛下为暴君,真是恨不得啖之!”徐鸿喝了一口酒,微微皱起眉头。

高魁抬头望了一眼刚刚抨击皇帝的几个读书人,却是一本正经地询问:“征讨建州一事,陛下以鹿筋为由,其实是借口吧?”

“要是我猜得没错的话,这个确实是借口!初时陛下怕是图谋建州之地,但现在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此战是势在必行,而且是势在必胜!”

“你的意思是……”

“安民!”

此话一出,高魁的脑海当即闪过一抹亮光,而后震惊地望向紫禁城的方向。

前堂中央的几个读书人还在抨击皇帝,但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