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你看在我姐姐的份上,一定要想办法救一救我们严家啊!”严肃深知刁民册是要毁自家的根基,显得苦苦哀求道。
尹直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管,显得没好气地道:“昔日让你跟智儿好好读书参与科考,你不是说你们严家不在乎功名,只想做吉安府的首富吗?”
“姐夫,我跟智儿是不在乎,但孙子辈有几个还是有点读书天赋,一旦真上了刁民册便真永无出头之日了!”严肃确实是无人仕途,但终究还是知道事情的轻重。
在这个时代,若是哪家上了刁民册不能考取功名,那么再大的富贵亦是镜中,到时的地位跟贱籍都没有两样了。
尹直自然比谁都懂得刁民册的杀伤力,能够想到此法的皇帝简直就是妖孽,显得当机立断地道:“走,咱们到县城走一趟,我倒要瞧一瞧他曾家在泰和是不是真的能够只手遮天、为所欲为了!”
没过多久,两辆马车一前一后驶上那条夯实的泥土路,朝着县城的方向而去。
泰和县,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
由于县中百姓勤俭持家,家中子弟勤奋好学,以致如今的泰和县名震文坛,在大明王朝更是先后诞生了两任首辅李士奇和陈循。
一个县城能够出现两位首辅,即大明王朝的宰相,而且将来还有可能出现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这两任首辅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家族在整个泰和的威望。
杨士奇虽然自幼丧父,出身贫寒,但却是文官集团最具传奇色采的人物。
在内阁辅政四十余年,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跟杨荣和杨溥并称“三杨”,亦是文官集团崛起的最重要奠基人。
特别其执政期间,不仅给文武百官增加了紫薪皂隶银,而且还开创了双薪制度,从而大大增加官员的福利收入。
这个事情谈不上好与坏,坏的方面自然是加大了大明财政的开支,好的方面则是大大提高官员的福利有助于防腐。
只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远远谈不上成功。
因溺爱长子杨稷,致使杨稷在泰和县有恃无恐,仗势行恶,先后残害数十条人命。后来事情被西厂逮住,最终杨稷被绳之于法。
正是杨稷的事情太过于恶劣,现在杨士奇的影响力已经降至零点,所以杨家在泰和县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陈循则是少年成名,十七岁通过院试,于二十九岁取得江西乡试解元,次年会试折卷本是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陈循在随后的殿试中大放异彩,遂成为永乐十三年的状元郎,以翰林修撰的身份进入翰林院。
跟尹直的命途多不同,他在词臣的道路上一路过关斩将,于正统十年顺利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
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堂出现了一场大动荡,甚至连皇帝都换了,而他反倒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
因公然反对南迁,赞同朝廷调遣几省军队进京,加上支持景泰帝上位,从而赢得了景泰帝的器重,最终由陈循填补因王佐战死而出现的户部尚书空缺。
在北京城守卫战胜利不久,他的仕途更进一步,顺利入阁拜相,而后便担任大明首辅,成为景泰朝最显赫的文官之一。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随即对于谦等官员进行清算,而内阁首辅徐循亦是在清算的名单中。
因内阁首辅陈循当年有拥立景泰帝之举,结果被六科给事中弹劾迎立明代宗,英宗命群臣在奉天门广场上审问陈循。
陈循虽侥幸免于一死,但被处杖刑一百,戍守铁岭卫。
天顺五年因陈循上书申辩,英宗诏命释放陈循为民,而次年便去世。到了成化六年,因陈循的儿子陈珊援看到于谦平反,故而亦是趁机请求恢复官爵。
虽然陈循得到了平反,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起起落落,加上景泰帝的烙印太深,以致陈家在泰和县早已经没有当年的风光。
正是如此,即便泰和县先后出现两位大明首辅,但杨家和陈家都没有了当年相爷府的风采,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唏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月的泰和县城仿佛已经度过了寒冬,正在迎接着初春的降临,那原本已经枯萎的老梧桐正悄悄地伸出了一抹嫩苗。
由于这个时期文风处于鼎盛时期,故而街道不乏读书人的身影,城中的私塾传出朗朗读书声,而城中颇多古玩字画店,处处透着一种古色古香。
泰和城建于唐代,呈正方形城体的结构,由两条宽阔的青砖街道纵横交错,泰安县衙正是坐落在城西。
两辆由南门进来的马车纷纷地行驶在热闹的青砖街道中,在来到街中心的时候,旋即便向左拐向县衙。
今天是一个阴天,但并没有下雨的征兆。
泰和县衙后院,此刻空气飘着一股浓浓的酒肉香,这里显得其乐融融的模样。
身穿七品官服的苟知县留着漂亮的八字胡,虽然在普通百姓面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但此次像是一条巴结狗。
他正讨好地朝一位身穿四品官服的中年男子敬酒,脸上尽是谄媚之色:“程知府,下官再敬您一杯!”
“这南溪酒果然名不虚传!”程知府将杯中的佳酿饮尽,显得十分儒雅地评价道。
旁边坐着的六旬老者身上同样拥有儒雅之气,微微一笑地道:“老夫已经备了十坛佳酿,程知府明日归去之时,便可一并捎上,还请莫要推辞!”
县衙的钱师爷在这里帮着倒酒,想到这酒的年份,不由得暗暗瞠目结舌。
“呵呵……曾举人如此热情,那本府便却之不恭了!”程知府并没有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