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在纳米材料和量子调控方面做进一步突破。”
陈铭衡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的电池膜虽然具有分子化内储的能力,但其实它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依然受到一定限制。
如果我们能够在电池材料中引入一些新型的纳米量子掺杂剂和有序缺陷结构,将有望进一步促进光电转化效率,把吸收光能和转化电能的双重功能无缝融合。”
“太棒了,你们今天提出的优化设想都非常高瞻远瞩而富有洞见。”
全体研发人员立即投入到了实战测评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作为颠覆性的全新动力装甲车型,它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接受全方位的严格检阅,以确保这一集多种前沿科技大成之作的性能足以应对未来战场的种种考验。
“我们首先需要对‘大允铭’的核心动力系统做全面评估,了解它在不同极端环境下发电和供能效能的变化情况。”
张恒带领着大家召开了专题讨论会:“这包括在高低温、强风沙、强辐射等恶劣环境中进行测试,还要在白天黑夜、阴晴雨雪等不同天气情况下考查其发电持续能力和稳定性。”
“另一个重点是评估车载生物物质基质的抗逆性能。”
徐占龙补充道:“我们车载的部分光能细菌和光合酶经过了基因改造,但始终无法完全排除它们在恶劣环境下活性受损的风险。
所以必须对生物基质的环境适应性做专门测试,以确定它们在各种条件下的效能表现。”
张恒点了点头,继续说:“除了核心发电系统外,我们还要检视‘大允铭’的整体作战性能,包括涉水涉火、攀爬翻越等全地形通过能力。
车载导弹、机炮等火力输出系统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动力机动效能和续航能力等多个指标。”
“我们可以在实验基地内部先做几轮全要素模拟作战测试,然后再移师到更具挑战性的复杂环境中进行野外评估。”
陈铭衡建议道:“首先在实验场内搭建一个小型战场环境,安插起伏地形、障碍阻力,甚至可引入辐射源、强酸雨等极端气候条件。
我们可以在严格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对‘大允铭’进行全方位训练和考核。”
“是的,先在实验场内做好准备工作很重要。”
张恒表示赞同:“我们不仅要检验硬件系统的适应性,还要针对人机协作的软硬件接口做大量测试。
包括操控体验、人机交互、目标识别等方方面面,都要在可控环境下评估出最佳配置方案。”
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团队全员投入了大量精力,在车间内精心布置了一处模拟战区。
他们在一块数百亩的场地上,营造了丘陵地带、沙漠区域、高温高辐射区等多种典型地貌和环境。
通过精密气象控制系统,他们还可以在局部区域模拟各种极端天气,比如大风暴、酷寒、强降雨等。
一切就绪后,首批作战测试马上拉开帷幕。
“大允铭”在实验员的操控下,缓缓驶入了这块充满重重挑战的模拟战役区。
“开始对‘大允铭’的照明探测性能做评估。”
张恒一边操作控制台,一边指示道:“首先向目标区域发射红外线和激光探照,检测其识别性能。”
只见装甲车身前端的两具电离等离子体管口喷射出炽蓝色的离子束流,迅速在前方形成一片荧蓝色的等离子云雾。
与此同时,一束明亮的红外线也穿过车载反射镜透出,在前方扫描成一道扇面区域。
“目标识别系统已稳定锁定。”
林森一边盯着操作屏幕,一边兴奋地汇报:“等离子体电离区和红外影像结合后,可以高清显现出地面环境物体的轮廓和热力信号,识别精准度在98%以上,比传统热成像分辨率高出一个数量级!”
“很好,现在来测试一下它的白天和夜间发电效能。”
张恒下达了新的指令:“先进入强光照区,然后立即切换入无光照测试区,以不同时间段的持续供能能力为评判标准。”
几乎在瞬息之间,“大允铭”便从刺眼的艳阳高照区驶入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区域。
但令人惊讶的是,装甲车身上的电池膜并未因失去光照而减弱发光,反而熠熠生辉,时而绽放出淡蓝色的神秘荧光。
“车载电池膜的分子储能效应已被成功激活,动力系统完全切换至内能模式。”
陈铭衡看着监控屏幕,由衷赞叹:“无论在有无光照环境下,均可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持续不竭供能理想状态!”
接下来几个小时,在模拟作战场环境中,“大允铭”接受了多种极端环境的全方位检阅,它不仅要在高热和低温环境中保持高效动力供给,还必须在沙尘弹雨等恶劲天气下继续施展其驰骋能力。
所有测试数据都让团队成员无比振奋,这一集多学科智慧于一身的产品给出了超乎想象的优异成绩。
“最后,我们来对它的全地形机动能力进行评估,同时考察一下装甲车与其他兵力的协同作战能力。”
张恒说着,做出了最后一道指令:“模拟虚拟实体坦克部队,让它们对‘大允铭’实施火力压制,与此同时,派出智能机甲小队与装甲车进行协同遭遇。”
伴随着一阵隆隆巨响,数十门口径超大的模拟加农炮从场地周边升起,不断向“大允铭”射击各种观察射击弹。
它们所有“射击”,都会在地面散布大量感应信标,以复原炮弹轨迹和命中目标进行评估。
面对如此猛烈的火力压制,张恒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