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专辑竟然卖了这么多!”
接过数据表一看,董月山惊喜道。
杜文飞笑着道:“董总,阿琳的这张新专辑大概率应该是转型成功了。”
“加上数字专辑这块销量,确实勉强算是转型成功了。只是,实体专辑那边的销量若是能再高一些的话就更好了。”董月山点点头,语气中带有遗憾道。
“我看未必。”
“什么意思?”
董月山面露不解,抬头看向杜文飞。
杜文飞解释道:“董总,你看,阿琳的这张新专辑在华新书店的首日销量有将近1万9千张,这个销量已经很不错了,可后面的这些渠道商这里就差强人意了。
我想,这应该是专辑预热宣传的时间太短导致的。
华新书店的店面主要集中国内的各大城市里,这些地方是我们宣传投入得最多的,他们的销量在各大渠道商中占了绝对的大头。
而剩下那些渠道商则更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和一些小县城,他们的销量低一些也可以理解。
等到专辑再宣传一段时间,或是口碑起来以后,这些渠道商的销量应该还会提升不少。”
“老杜,好像还真是你说的这么回事。”董月山手里拿着资料细看片刻,恍然点头道。
一直还留在办公室里的女秘书这时插话道:“董总、杜总监,这里还有几份乐评人对专辑的点评,宣发部那边特意让我带过来给您们看看。”
女秘书手里一共有四份乐评资料,她给了董月山和杜文飞各两份。
“哦?不是公司花钱买的那几篇吧?”
闻言,董月山明显一愣,随手拿起一篇乐评道。
在业内,歌手发新专辑买乐评已是常态。
这种乐评文一般都是以吹捧为主,可不值得他浪费时间。
女秘书摇摇头说:“不是。宣发部那边说这四篇都是乐评人自发写的。”
听完,董月山埋头细看。
对面,杜文飞早已沉入其中。
当杜文飞看到乐评文章的署名时,内心立刻就是一惊。
阮永年!
这位可是已经退隐多年的圈内大佬。
阮永年,1924年出生于宝岛,是华国最早一批深入了解过国外流行音乐的音乐人。
50年代末,阮永年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加入环球唱片以后,正式发布了个人的首张音乐专辑《蓬勃》,打破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民歌曲风。
自此,流行音乐开始在宝岛乃至国内乐坛蓬勃发展。
1976年,阮永年因声带破损不得不退出歌坛,后继续以音乐制作人的身份在环球唱片待了12年后就正式退隐了。
如今,国内歌坛已经鲜少出现与阮永年相关的消息。
现在居然主动出来为谭琳的新专辑撰写乐评文章了。
而且,这篇文章还是直接刊登在了人民日报的文化版块上。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直接署名撰文的。
若是按市场行价的话,阮永年的这篇乐评文章起码值二三十万。
乐评文章的标题就是:返璞归真,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谭琳新歌,《甜蜜蜜》。
文章写到。
时下的流行乐坛已丢了初心,歌手通过嘶吼与高音来向大众展示实力,以便得到认可,冠以实力唱将的头衔;制作人通过对主题的选材和流行因素的注入来博取话题,以便得到更多关注;唱片公司通过对歌手以及宣传的外形包装和媒体炒作来为歌曲加热度。
绝大多数人都已忽视掉音乐本身最为质朴的传达。
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一份自然的流露。
一份爱意的表达。
一份纯挚的本真。
这些我们已经很少能在音乐里感受得到。
《甜蜜蜜》,这首歌仅凭着简单的旋律演绎,和谭琳那柔婉动人的声音,就将我们代入到了那份甜蜜的回忆里。
这就是音乐本真传递给我们的感动。
没有过多音乐元素的掺杂,没有音乐技巧的炫耀。
......
整篇文章看完以后,杜文飞大受震动。
当初他第一时间拿到《甜蜜蜜》这首歌的词曲时,也觉得很不错很好听。
可却怎么也不会料到,阮永年居然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但仔细想来,阮永年说的却一点也没错。
现如今,如《甜蜜蜜》这首歌一般简单而又好听的歌真的太少了。
“老杜,怎么了?”
对面,董月山早已看完了他手里的那份乐评文章,此时正一脸疑惑地看着大受震动的杜文飞。
“你看看。”
杜文飞也不废话,直接将手里的乐评文章递给了董月山。
董月山接过一看,嘴里立刻说道:“哟!居然是这位老爷子,这面子可是给足了。”
董月山虽是聚美娱乐的总经理,但其对音乐本身的了解却算不得专业。
他是搞管理的,又不是搞音乐。
只需要用好人即可。
为此,翻看这篇乐评文章时,董月山主要留意的就是乐评人的署名,以及刊登的期刊。
至于文章的具体内容,他其实并不太在意。
因为这玩意董月山根本不信。
文人的那股别扭劲和文青病,他可太熟悉了。
跟这些人打交道,董月山不看别的,只看行动和结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