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难道真的不会后悔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改写这一页血淋淋的篇章,唯有那孔府的废墟,还在诉说着那个黑暗夜晚的故事。
孔父嘉仅存幼子木金父,由忠仆护送逃亡鲁国。自此,孔氏一族延续不断,后世孔子便是其第六代子孙。再说宋殇公闻听司马横死,惶恐无措,又闻华督涉事其中,愤慨之余,急召华督问罪。华督却推病不至。殇公亲自下令驱车前往孔府吊唁,华督闻讯,火速召集军正密谋:“主上过于偏信司马,今日之事,汝等难辞其咎。昔日穆公开恩舍子,立主上为王,而主上竟以怨报德,任用司马连年征战。如今司马遭此结局,实乃天道循环。不如趁此良机,另立新君,转危为安,岂非明智之举?”军正附和:“太宰之策,正合军心。”于是部署兵马,潜伏孔府,只待宋殇公前来,便鼓噪而出,侍卫四散,殇公终命丧乱军刀下。
华督闻变,佯装悲痛,二度举哀。随后击鼓聚群臣,借故诛杀一二无辜之人,以平息众疑。振振有词:“先君穆公之后嗣公子冯,现居郑国,民心思归,当顺应天意,迎立公子冯继位。”百官闻言,面面相觑,各自默然离去。华督随即遣使奔赴郑国,既报丧事,又请公子冯回国即位。同时,他又打开宋国宝库,以重宝贿赂列国,解释改立新君缘由。
郑庄公接见宋国使者,阅罢国书,洞悉其意图,遂以隆重礼仪送公子冯归宋即位。公子冯辞行之际,涕泪交加,誓言:“冯苟活于世,全赖君恩,若能复国祭祀先祖,必将永为郑国之臣,矢志不渝。”庄公亦为之动容。公子冯返宋,华督尊其为宋庄公,自己则继续担任太宰,凭借重贿稳居高位。齐侯、鲁侯、郑伯三国诸侯共聚稷地,共同确认宋庄公之位,任命华督为首席辅政大臣。一场血雨腥风过后,宋国易主,华督权倾朝野,天下局势因他而变。
史官挥毫泼墨,诗中吟咏:
春秋岁月篡弑狂,宋鲁轶事短如霜。
贿赂丛生国何安,乱臣贼子心怎康?
又有诗一首,专述宋殇公背义薄情,对冯氏心生忌惮,以致今日身死国变,可谓天道轮回!诗云:
穆公舍国展胸襟,哪堪殇公悖逆心,
忌惮公子冯无端,天道昭昭报应临。
殇公身亡瞬息间,冯氏承运登皇冕,
九幽之下愧对先,父子兄弟难相见。
正当夕阳熔金之际,齐僖公领麾下勇士们匆匆赶回,尚未卸甲,便接到急报:北戎主派遣大良、小良两位悍将,率万马千军侵扰齐界,祝阿城已然沦陷,其锋芒直指历下。齐僖公闻讯,眉宇间尽是忧虑:“北戎数次侵犯,如鼠窜狗盗,今番大举入侵,若是让他们轻易得逞,我北疆必无安宁之日。”他果断分派人马赴鲁卫郑三国求援,同时携手公子元、公孙戴仲等英勇之士,迅速奔赴历城抗敌。
而在遥远的郑国,郑庄公听闻齐国遭戎患,立即召见世子忽,话语间尽显英雄本色:“齐郑两国本为盟友,每次郑国出征,齐国皆鼎力相助。今日齐国告急,我郑国理当速速援救。”于是挑选精锐战车三百乘,以世子忽为统帅,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连夜驰骋,直奔齐国。
当郑国援军抵达历下时,鲁卫二国之师尚未赶到。齐僖公对此感激不尽,亲自出城犒赏三军,并与世子忽共商御敌之策。世子忽洞察战局,提出:“戎人擅长步战,进退快捷,然我军以战车为傲,虽不易败,亦不易速进。然戎人性情轻躁无纪律,贪胜而不顾团结,一旦失利则各自逃命,此乃我军诱敌良机。彼等必会因初战得胜而轻敌冒进,我军不妨以一部分兵力佯败,诱敌深入,预先设伏,待其追兵落入陷阱,必然惊骇逃窜,我军趁势追击,定能全胜。”齐僖公深以为然,决定齐军于东面设伏以截断敌军前锋,郑军则于北面伏击,前后夹击,确保万无一失。
战鼓擂动,世子忽遵命行动,公孙戴仲领受任务,引诱敌军:“此战只需示弱不求胜,将敌军引至伏兵之地,便是大功一件。”布局完毕,公孙戴仲主动出战,对阵戎帅小良。战马奔腾,刀光剑影,双方交锋二十回合,每一回合都是一场生死博弈。
只见公孙戴仲挥舞长剑,施展“龙翔凤舞”的绝学,剑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小良亦毫不逊色,以“裂地崩天”的刀法相抗衡,刀光霍霍,气势磅礴。二十回合过后,公孙戴仲看似力竭,剑势逐渐减弱,巧妙地做出败退的姿态,却并未退回北关,而是绕城向东,小良见状,以为得胜在即,紧随其后,大良则率主力大军跟进。
接近东门,战鼓雷鸣,金锣震天,隐藏在丛丛芦苇中的伏兵如潮水般涌现,小良察觉中计,立刻调转马头,仓皇逃窜,混乱中竟误触大良的后军,整个队伍顿时大乱。公孙戴仲与公子元趁势合兵追击,大良拼死断后,指挥小良先行撤离,自己则奋力抵抗,负隅顽抗的战士悉数被齐军擒斩。
戎兵逃至鹊山附近,刚欲稍作喘息,埋锅造饭,却见山坳中忽然杀声震天,一彪军马如狂风般席卷而出,为首之人高喝:“郑国上将高渠弥在此!”大良、小良闻声色变,慌忙上马,无心恋战,只图逃离。高渠弥率军掩杀,追逐几里路程后,前方再次传来喊杀声,原来是世子忽率军杀到,后有公子元率领的齐兵紧跟其后,双方合力杀得戎兵七零八落,四处逃散。小良最终被祝聃一箭射中头部,坠马身亡;大良侥幸单骑突围,却在混乱中撞上了世子忽的战车,猝不及防下被世子忽斩于马下。此役,齐郑联军生擒敌军首领三百余人,其余伤亡不计其数。世子忽将大良、小良首级连同俘虏一起,呈至齐侯军前,彰显赫赫战功。
僖公朗声笑赞:“若非世子这般豪杰,戎兵焉能轻易退去?今日我齐国得以安宁,皆赖世子之功!”世子忽谦逊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僖公遂即下令,阻止鲁、卫援军长途奔波,且大摆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