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1889远东枭雄> 第一四零章 英国人的远东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四零章 英国人的远东危机(1 / 2)

日本人的速度很快,在拜访过胜海舟后他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向中国使馆发出了邀请函,邀请中国公使前往胜海舟家中做客。

就在当天,1封密电从中国驻日公使馆内发往国内,并以最快速度交到了王启文手中。

“日本人做出选择了。”

王启文看着驻日使馆发来的密电嘴角勾起了1丝微笑。

“那么是否对日本政府做出回应?是继续坚持旧有的计划还是改变我们的态度?”

负责传递密电的马建忠赶紧问道。

“现在还不着急,我们得用英国人的态度来证明日本的诚意,在英国公使来之前,先不要对日本的‘善意’做出任何回应。”

“是......”

面对日本的所谓诚意王启文决定按兵不动,先看1看英国的态度,如果英国人突然要中国必须加大对日支援,并且愿意拿用在华利益作为交换的话,那么证明日本起码还是可以利用1番的。

而除了日本之外,对英国的压力还必须进1步加大,不断在中国加大影响力的德国就是最好的压力。

根据与德国的协议,驻扎在仁川港的德国远东海军舰队可以在中国各大造船厂中接受保养,并且还经常在旅顺港内停泊与中国海军进行友好交流。

但是德国人1直对这1点不太满意,他们希望中国可以加深海军上的交流,也与德国远东舰队进行定期的海军演习。

在此之前考虑到英国人不希望德国在远东海军表现太过于活跃,所以中国政府1直在拖延,

但现在,既然德国对中国的帮助在进1步提升,而中英关系也不像之前那么紧密,德国人的请求就可以答应了。

这将直接导致中英之间的在华利益谈判掺杂更多的外部因素,而且都是英国人不乐于见到的外部因素。

……………………

“首相先生,这是大英帝国在远东所遭遇的最大危机,我们的防线正在崩坍,日本倒下后,中国是否能够被大英帝国有效利用还要打1个问号,

在远东大英帝国只有1个能够完全控制的盟友,那就是日本,中国只是1个可疑的盟友,在日本停战甚至倒下后,他们是有很大可能改变自己的立场的。

1旦让俄国人突破封锁,我们很可能要准备第2场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不可接受的,大英帝国的6军要被部署在更加重要的地方。”

唐宁街10号内,兰斯多恩侯爵很是失态的在内阁会议上大喊大叫,而让他失态的原因就是日本后继乏力,准备停战的谣言。

英国驻日大使近期拍往国内的电报都在提到1件事,那就是中国拒绝对日继续出口海军技术装备,这1举动直接将日本重建海军的希望给重创。

而更可怕的是,当英国驻日大使向伊藤博文提出英国可以代替中国对日本进行海军援助时,伊藤博文竟然拒绝了,他声称日本现在的重点是将俄国人赶出6奥湾。

至于北海道暂时不在计划之内,同时伊藤博文也对英国大使暗示,如果没有1个有着相当实力的国家帮助,那么即便日本将英国地中海舰队都买回去也无法收回北海道。

英国大使被伊藤博文的暗示惊到了,他嗅到了1丝不妙的气息,日本人在经历漫长的血腥战斗后已经丧失了继续战争的信心,他们想要止步于本州岛。

远东战略中1个重要的棋子快要倒下了,而1旦这个棋子倒下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是谁也不知道的。

现在给英国人留下的只有两个选择,保住日本,或者看着日本屈服或者停战,后者是不可能的,英国为应对欧洲挑战已经开始收缩舰队了,他们没有能力去填补日本停战后留下的封锁线空缺。

那么就只有保日本了,但是保日本也分为多种情况,1种是英国人效仿克里米亚战争,直接撸袖子下场亲自帮日本人和俄国人干1仗。

第2是无论如何让中国出力,让亚洲国家合作起来,如果可能他们还想拉上朝鲜,制造出1支亚洲联军。

但问题是,索尔兹伯里这个人是1个典型的帝国主义分子,贪婪,固执,傲慢,自大,这样的性格导致了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混乱与失败。

空头支票打的太多了,中国人就不会在信任英国人的承诺,就要逼着英国人将切实的利益拿出来换取中国的帮助。

内阁中大多数人也在这样劝说,但是索尔兹伯里就是不愿意将这些东西吐出来,就算吐出来他也要中国拿更多的利益满足他的胃口。

所以,他打算向远东派出军队帮助日本,这也是兰斯多恩侯爵失态的原因,英国现在正酝酿着第2次布尔战争。

因为埃森远征事件的原因,德皇威廉2世向德兰士瓦总统拍出了1封著名的庆贺电报,这在恶化英德关系的同时也让英国决心彻底解决南非的麻烦,正准备往南非调集军队。

而第1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战斗力给了英国人深刻印象,他们此次调集的兵力不是1个小数目。

此外最重要的1点是,南非是1块宝地,金矿和钻石是切实的利益,英国出兵是有现实利益的,而出兵日本与俄国人作战除了1堆裹尸袋和天价的军费外什么也捞不着。

更可怕的是会有连锁反应,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伊朗再到阿富汗,这些地区的英国人可能都遭到俄国人的报复,封锁线很可能会被出兵日本的举动而陷入全面战火。

英国6军不愿意与俄国人打1场全面战争。

“首相先生,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也越来越巨大了,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对话态度,我们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租借地,而很有可能是整个中国市场。

现在是时候改变了,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