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说着,便乳燕投林般,分别扑进了老板和老板娘的怀里。
老板笑眯眯地张开怀抱接住孩子,丝毫不觉得小孩这么做有失稳重。
老板娘更是从围裙衣兜里掏出一张手帕,擦了擦小女孩脸上的汗,温声问道:“热不热?要不要把外套脱了歇会儿?”
瞧着这一家人和睦融洽的一幕,王卿有些感动。
毕竟,这是她记忆里从未有过的家的温暖。
不过……
王卿微微蹙起眉头,认真端详了下那两个孩子,又瞧了瞧老板和老板娘。
这两个孩子看上去,不过六七岁的年纪,从身上背的书包来看,明显还在上小学。
而老板和老板娘,却都已经头发花白,脸上深深的皱纹,也昭示着这两个人已经不再年轻。
年过半百的夫妻,居然有一对这么年幼的儿女?
要不是那两个小孩喊出声,王卿还以为他们是老板、老板娘的孙子孙女。
“诶呀,两个小的回来了,怎么没瞧见你们大儿子?”旁边桌的大妈,忽然开口问道。
老板娘笑着答道:“一早就带兄弟们出海打鱼去了,我让他们多带点儿鱼籽和蟹籽回来,镇子上游客多了,怕做面不够用。”
听着老板娘的话,王卿心里的那丝困惑,消减了不少。
原来,他们还有个已经成年的大儿子啊。那这两个小的,大概是后面响应三胎政策生的。
王卿又看了看老板娘,肃然起敬。
不得不说,老板娘身体素质真好啊。
看这两个小孩的年纪,估计老板娘生娃的时候,已经是超龄产妇了。
正在这时候,从楼上,又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声。
一个小孩从老板娘的怀里抬起头来,朝着楼梯的方向看去,“妈,妹妹又哭了。”
“估计是醒了没见到人,害怕了。”老板娘笑着拍了拍小孩的脑袋,“你们上楼去哄哄妹妹,一会儿妈做好了面,给你们端上去吃。”
这家餐厅很明显是家庭小作坊模式。
一楼是堂食和后厨,后厨旁有一条狭窄陡峭的楼梯,通往目不可及的楼上。
楼上,大概就是老板一家人,平时生活起居的地方。
就在老板娘和小孩说话的这么会儿功夫里,楼上婴儿的啼哭声越发大了起来。
王卿不知是否是自己的错觉,那啼哭声听上去好像还不止一道。
像是许多个婴儿一起在哭,连成一片,嘈杂得很。
但周围,同在店里吃饭的其他食客,脸上毫无异样。
甚至,笑得更加开心了。
“哎呀,哭得厉害呢,快让哥哥姐姐上去哄哄。”大妈笑眯眯地说道。
两个小孩从父母的怀里出来,手拉手上了楼梯,朝着楼上跑去。
没一会儿,王卿便听到,楼上那聒噪的婴儿啼哭声,减弱了许多。
这时候,王卿又听到那大妈开口,与老板娘攀谈起来:
“阿珍啊,当初你嫁到咱们镇子的时候,还怕你是个外来户,适应不了这边。没想到你身体这么好,这才几年功夫呀,娃儿抱了一窝又一窝了。”
一旁的大叔也说:
“是呀,当初你来咱们镇子旅游,谁也没想到你会跟阿强看对眼,真不知道阿强是哪儿修来的这么好的福气。”
老板娘听着大家的议论交谈,有些害臊地红了脸。
“就知道取笑我,不说了不说了,我去给娃儿们煮面。”
说罢,一扭头,钻进了后厨。
见老板娘都走了,食客们也都笑笑,不再打趣了。
王卿看着端上来的两碗面,刚刚交谈了一阵子,热腾腾的面条也晾到了温度正好,不会烫嘴。
她将其中一碗推给了管家,一碗摆在了自己面前。
抽出筷子,便开始用餐。
雪白的面条根根分明,沉在清透的汤里,汤面上浮着几点油花,飘着碧绿的细葱,再加上浇在面上的一大勺黄橙橙的蟹籽,诱人食欲。
尝了一口,王卿眼睛都亮了。
不愧是当地的特色菜,看上去很普通的面条,吃起来鲜美异常,一点也不逊色于三婶的手艺。
王卿忍不住夸赞:“老板,老板娘的手艺真好呀,离了这儿,都不知道哪儿还能吃到这么好的面条。”
老板听着王卿的夸赞,一脸的与有荣焉。
“小姑娘,你这话倒是说对。咱们家的面条别的地方是吃不到的,和面的时候,就在里面加了鱼肉和蟹肉,才有这么鲜美。”
“也多亏了咱们这地方,鱼也好,蟹也好,年年都捞不尽,鱼籽和蟹黄也足。才舍得下这么多的料,换了别的地方,可不一定了。”
“小姑娘你要是喜欢吃,干脆就嫁到咱们镇上来,这样天天都能吃到了。”老板半开玩笑地说道。
听到这话,一直低着头、沉默不语的管家,终于抬起头来。
那双漆黑深邃的眼眸,瞥了一下老板。
老板忽然浑身一个机灵,不知为何,感觉到了一丝寒意。
王卿笑笑,说:“这种事都看缘分。”
又抬头看管家,见他面前的面一直没动,催促道:“你吃呀,怎么不吃?”
管家朝着老板道:“麻烦再拿一个碗来。”
等老板拿了小碗上来,管家从自己那碗面里挑了些,放在小碗里,推到了王卿的手边。
“两种面的味道应该不同,这样您就可以都尝尝了。”管家语气柔和,态度体贴得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