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做饭还挺香,再有啥吃的记得来给你赵叔送,他平时没少关照你。”
赵潘氏也不傻,用赵粮生当借口。
因为她对祁家没有任何的帮助,只会和村民在背后偶尔说三道四。
沈莞不动声色的把手抽出来,回头对里正笑了笑,“赵叔,我先回家了。”
“嗯,下次别送了。”赵粮生闷声回应。
回家后,沈莞又盛了一份比赵家还要满的份量,出门拐弯去了苏家。
烟筒里往外冒着黑烟,苏大娘刚把粗粮饼子贴在锅边,从厨房出来准备去拿两个萝卜炖着吃。
作为种地为生的村里人,一日三餐都是最简单的食材。
白菜萝卜土豆,常见的烹饪方法就是炖。
“祁家的,你怎么又来了?实在不能再借了。”
见沈莞进门,苏大娘神情有些为难,余光瞄了眼儿媳妇。
桂花拉着脸,一把抱起虎头,站在旁边冷眼旁观。
从昨天沈莞离开后,她的情绪就不对劲,想必婆婆也察觉了。
“苏大娘,谢谢你平时的照顾,我做了手擀面给你们送一碗。”
对于苏家的态度,沈莞心知肚明。没有过多的解释,把面倒在汤碗里转身就走。
余光扫见苏大娘欲要撵上来,头也不回的轻言道,“大娘,骨头汤大补,留给虎头喝吧。”
果然,身后的脚步声停了。
桂花掀掀眼皮,疏离的提醒她,“祁寒他们都是好孩子,人在做天在看,凡事要对得起良心。”
沈莞一怔,清脆的应了声。
“嫂嫂,你可算回来了,面会坨掉的。”祁灵儿把筷子塞到沈莞手里,又跑去倒了碗温水。
盘子里的肥肠还剩二分之一,沈莞诧异的看向三个孩子。
不好吃?怎么剩这么多?
“嫂嫂对不起,我们太馋了没忍住……”
视线扫到祁皓时,小家伙惭愧的垂下脑袋。
“我以为你们是觉得难吃,所以剩这么多。”
沈莞浅笑一声,端起盘子把肥肠均匀的分给他们,“全部解决完,我减肥不能吃太多油水。”
三个小家伙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定要让沈莞也尝尝美味。
后来见她执意不肯动筷子,只好作罢。
一口咬下去,滋滋冒油,汤汁在嘴里爆开。
手擀的面条爽滑劲道,浓郁的骨头汤喝下肚,能感觉到胃里暖乎乎的。
“嗝~”
沈莞情不自禁的打了个饱嗝儿,对自己的手艺甚是满意。
“嫂嫂,今天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祁灵儿凝眉,认真说道。
“老气横秋”的一句话,让沈莞笑得合不拢嘴。
八岁的小屁孩,居然可以用这辈子来形容。
“嫂子,你去休息,我来刷碗。”
饭后,祁寒二话不说,收拾好碗筷端去了厨房。
这次沈莞倒没有阻止,叮嘱祁皓带着祁灵儿在门口玩,自己便回了屋里。
她需要计划一下挣钱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有两件。一是修缮破损的院墙,二是关于三个小孩读书。
村里有学堂,镇上有书院,只要能交得起学费,上学算是比较方便的。
因为村东有一排老宅子空闲着,所以赵粮生就从外面请了一位教书先生。
周边村子的孩子也来这边读书,中午带饭在学堂里吃。
先生是希望学生越多越好的,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教书人的梦想。
而赵里正更乐意看到这一幕。
学生多了,给先生的束脩也会多,先生继续留在村里教书的时间就会更长远。
沈莞凭借着前世的记忆,推算了一番。
古代读书年龄基本分为三个阶段,每十年为一段。
六岁至十六岁,十六岁再到二十六岁,以此类推。
所谓的“三十年大成”,正是由此而来。
按照正常顺序,祁家三个孩子从六岁就应该开始启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沈莞自言自语的嘀咕,“幸亏学堂没有明文规定启蒙年龄,一切还不晚。”
乡下人,能舍得交束脩已经是很难得一见。
根本不可能做到按时送孩子去读书,也许刚读了一年,就因为地里农活太多给孩子退学。
“KK,出来。”
【宿主,才短短三日你就赚够一百两了,我就知道我是有福气的。】
白团子兴奋的在沈莞身上绕了两圈。
沈莞抚额,无奈的翻了个白眼,“一文未赚,还把家底都花光了。
咱俩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你必须帮我。”
“宿主,当初是讲好的,想要金手指必须用钱砸。”KK刚才还在空中盘旋,闻言,飘到墙角缩成一小团。
沈莞清澈灵动的双眸微微一动,俏声道,“我不需要实质的东西,你见多识广,肯定从其他宿主身上学习了不少知识。
快帮我想想,有什么不需要本钱就能赚钱的方法。卖菜方子就算了,开酒楼的也不是傻子。我现在人单势薄,万一再招惹到麻烦得不偿失。”
白团子脸上的诧异表情一闪而过,把卖菜谱的办法生生吞了回去。
“这样,后山有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菜或者是菌菇,你帮我辨别。”
久久没等到回应,沈莞退让一步,主动提出去后山的主意。
「好吧……你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