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李宁一到来之前,秦刚早就通过与乌索董之间的详细交流,知道他一定会过来谈判。所以便针对着他制订了一系列的说辞与规划。
很明显,李宁一陪着萧奉先出来打猎,原本只是为了拍拍马屁,做好伺候工作。没想到,原本认为非常轻松的一次越境劫掠,却演变成了全军覆没、主将失手被擒。而且这萧奉坚还不是普通的主将,而是南京道留守事萧得里底的亲侄子。
这下子,李宁一怎敢就这么回去?
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亲自过来,把这事情彻底弄清楚并解决妥当,才可能为自己交差。
如果秦刚只是想讹他一笔钱,在这个时候,任是开口要个十万八万贯都是没啥难度的,就算是再多要一些的战马来抵算,都不算是一件难事。
但是秦刚想要的东西,却会是他根本想不到的方面。
而恰巧,在乌索董的描述中,这南京留守事萧得里底却是一个毫无雄心大略,一心只想积累财富、贪图享乐的契丹贵族。李宁一便就是他身边的狗腿子,没什么个人主见,就是靠着吹牛拍马、曲意奉承,才做到了这么一个三司使的位置。
否则,他这个三司使也犯不着陪着萧奉先到这里打猎啊。
至于南京留守司里有没有明白人这一点,秦刚根本不担心。因为这一次事件的性质决定了,李宁一回去后,一定会与萧得里底尽一切能力来遮掩它:
辽兵三百人越境被宋兵全歼,秦刚有心要是报功的话,都值得一路露布飞捷送进京了。
反过来,这便是辽军的耻辱,而这又是萧得里底的私兵,所以,就算秦刚放乌索董他们回去,这些人的下场也是要被全部灭口,想灭干净的话,甚至还会包括他们的家人。
所以,如果能够把萧奉先交换回去,这批私兵及其家人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宋军这里的秦帅既然想要,那就直接送给他好了。即使加上那一千匹马,也不过是毛毛雨,一并送过来,算得上亡羊补牢了。
当然,交换萧奉先的事情,只能算是过错之后的补救。但是后面再谈成的事情,那就得算是李宁一为萧留守那边立功了!
所以,李宁一在离开了宋寨,再渡河回到北岸的一路上,已经在脑海里完完整整地形成了一整套精彩且严密的说辞:
先是萧奉先如何不慎陷入宋兵重围而意外被俘,这一方面一定要好好形容宋军是如何地狡诈、军力是如何地强大、又如何设置了巨大的圈套、又是如何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才达成了一目标。总之,一定要突出萧郎君的英勇战绩与最终的无奈不敌。
接下来,他李宁一在事情发生之后,将会是如何地毅然决定、又是如何地奋不顾身,孤身入营,再接下来便是怎样地与宋将唇枪舌战,从两朝的外交、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如何地碾压并镇住了对方,成功地谈成了当前这样代价非常之低的条件,达成了换回萧郎君的协议。
再接下来,他李宁一又如何慧眼如炬、准确发现了宋营中的粮食滞销的良机,再通过他的巧舌如簧、威逼利诱,最终为萧留守这里达成了一项“以马易粮”的绝妙主张……
李宁一的这一套措辞的思路,看起来只是极其普通地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而讲,但是他却在这里的中间,巧妙地加入了自己的私货,从而把所有的功劳都安在了自己的头上。
经过一夜的疾驰,李宁一终于能在第二天赶到了析津府。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李宁一先行派了一人赶回留守府,将萧奉先越境一不慎陷入宋军之手的消息先行报给了萧得里底。
然后,他再于之后的第一时间进府求见。
果然,萧得里底立即召见了他。
走入正堂之中后,李宁一立即扑地而倒,连连磕头求罪:“下官随萧郎君出猎,之前未能细察敌情,之中未能出言规劝,从而导致萧郎君身陷宋军之手,罪莫大焉,请留守降罪以罚!”
萧得里底在之前闻听此消息时,已经大发过雷霆了,萧奉先是他大哥的儿子,要是出了事情就非同小可了。不过,在发过最初的脾气之后,他开始想知道接下来的处理与应对是怎样的。所以,此时蜷缩在厅中熊皮椅中的他,显得身材更为短小,说出来的话语也更加地阴冷:“降罪的事,放到后面再讲,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你不会什么都没做,就这么着回来见我吧?”
萧得里底如此地镇定,也是基于对于辽宋形势的基本判断。
辽与宋之间目前还是处于和平的状态,就算偶尔出现冲突或误会,只要人没有死,被宋军俘虏的话,人员的安全还是不必太担心的,大不了接下来通过外交途径去谈判要回来而已。
李宁一看到最危险的一关已经过去,立刻跪在下面,赶紧添油加醋地汇报了自己只身谈判、并通过大辽的威名逼得宋军的交换萧奉坚的条件。而且他还极富心机地没有去提是对方索要那些被俘私兵的家属,只是说,渡河作战的私兵,死的死、被捉的捉,既然答应了宋军需的一千匹骏马与三百牧奴,那这些牧奴也就不要浪费其它人,直接把这些私军的家属送过去。正好也免了留下这些人在自己这边成为不安定的因素。
三百牧奴外加一千匹好马,这样的交换条件自然是极其地合算,不过这也符合辽人一向对于宋人的认知。
一是自己的侄子有望可以赎回,二是赎回的条件并不苛刻,所以萧得里底的脸色看起来有所好转,只是叮嘱了一句,这支私军,战死及逃亡了一大半,反正家属也送给了对方,剩下来的那些人,也没什么价值了,直接处死好了。
李宁一听了这些话之后,心里的担心便基本放下了大半,赶紧趁热打铁地说:“禀告留守,这次在宋境小南河寨那里,主要是萧郎君不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