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皇帝下旨封官,让文修易和陈县令在云雾镇培育新粮,这件事在满朝文武中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旨意一旦下达,全国各地的州县都会收到消息。
毕竟他们也要提前做好推广新粮的准备,只是谁也没想到,居然会有人在这件事情上给他们使绊子。
从汾泸县县令的信里看到,往这边来的难民竟有万数,就算汾泸县那边再留下一部分,也有几千人要往这边来。
而且汾泸县县令给陈县令的信里还提了一句,这些难民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了消息,云雾镇有高产的新粮,到了云雾镇就能饿不死了,现在大多数的难民都是奔着云雾镇来了。
安南国皇帝宅心仁厚,对百姓厚待,对这种因为家乡受灾而迁徙的难民更是厚待。
若是有想迁徙到其他地方生活的普通百姓,只要有原居住地开的路引,盖了章,便能一路迁徙,到了目的地,若是想留下生活,只需要去衙门交了手续费,换了户籍就能留下来。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安顿难民是一项极其麻烦的事情,但是又不得不接收的情况下,当地的官员一般都会想尽办法的优胜劣汰,就是留下一部分人,让剩下人继续往其他地方去。
而这些留下的人,必然是被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有点家底,能用银子打点的,而且每个州县能接收的人数也有限,这就导致了有些人就算有钱打点也不一定能留下,最终都会被迫前往下一个地方。
然后无限循环,一层层的消化,最终分散这些难民,又起到了安置的作用,也避免了难民过多一座城无法全部接收导致暴乱的事情发生。
皇帝要的是国泰民安,要的是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只要能把人安顿好,解决麻烦,至于过程是如何的,说到底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关心。
可是现在,他们明显就被针对了。
数以万计的灾民现在全部奔着云雾镇来了,不说陈县令有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安顿这些人,就是这些人来了,他们能坐视不理吗?能看着他们活生生饿死不成?
陈县令以前不觉得自己是个好官,尚且也做不到草菅人命,更何况现在他已经被文修易给洗脑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去造福百姓。
所以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陈县令才气成这个样子。
文修易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汾泸县的县令为人还不错,跑了几次云雾镇,和陈县令跟文修易也见过几次了,两人都还商量着今年开春开始种新粮的时候也分他一些。
看着暴跳如雷的陈县令,文修易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将文书放回桌上,把陈县令摁在了椅子上,给他倒了杯水。
“你先冷静一下。”
文修易的声音就像有魔力一般,让陈县令暴躁的心情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一杯温茶灌下肚,陈县令的气也顺了不少。
“这些王八蛋,不行,我一定要写折子参他们。”陈县令气鼓鼓的说道。
文修易看了他一眼,开口:“你写折子有什么用,你没看老杜信上说的,这些灾民是一路被安顿过来剩下的,他们并没有抗旨不尊,不安顿灾民,只是……”
只是跟这些灾民说了什么,给了他们怎样错误的引导,让他们全都奔着云雾镇来就不知道了。
文修易拍了拍陈县令的肩膀,安抚道:“现在该想的是这些灾民来了该如何安置的问题。”
陈县令摆了摆手,道:“能怎么安置,跟以前一样呗,等人到了,在城门口该发粮发粮,该救济救济,然后给他们的路引盖章,放他们过去,然后爱去哪去哪。
只是以前也没碰到过这么多啊,这么多人,得救助多少粮?咱们还有钱买粮吗?就衙门粮仓里剩的那些,怕是全搬出来都不够,要是都搬出来了我今年拿什么给衙门里这些人发俸禄。”
“啊?这样吗?”文修易不太了解这其中的安排和流程,陈县令这才想起来他才第一年当官,便简单的跟文修易解释了一番。
“反正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干的,只是都多少年了也没碰到过这么多灾民迁徙的,衙门里倒是有卷宗,上一次这么多人迁徙还是战乱的时候……”
陈县令说道这里便顿了顿,胡乱的含含糊糊过去了,毕竟一个朝代的更迭,最后倒霉的不还是这些平头老百姓。
好在他们现在的陛下,是个仁厚的明君。
文修易叹了口气:“实在不行,咱们那些囤粮先拿出来应应急吧,总不能见死不救。”
陈县令张了张嘴,想说那是他们的命根子,那是他们的锦绣前程,但是一想,为什么培育新粮,不就是为了让百姓吃饱。
自己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陈县令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一定是被文修易给洗脑洗多了,都觉得自己是个好官了。
“到时候看情况吧,现在人都还没到,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老杜那边也确实顶不住了,让他放人?”陈县令试探着道。
文修易点点头,不然能咋办呢?难道他们拒绝杜大人就能把人给塞回西北去了吗?不现实。
这么多灾民,明显就是有人故意引导他们往这边来的,如果他和老陈安置不好出了乱子,就等于给了别人参他们的把柄。
这种拿人命来做钩心斗角的筹码的行为,文修易是打心眼里唾弃。
晚上回到家,文修易也没隐瞒,把文老汉和罗氏,文瑶文俊和邱志叫到了一起,开了个小会把这件事说了。
末了文修易说道:“反正不管是不是有人故意针对我和老陈故意把人往这边引的,既然他们来了,我们就得接着,不光要接着,还得接的漂漂亮亮的,不能让人留下把柄。”
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