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等着公司分红还债呢!”
“……”
听到族人们的议论,邓世荣笑道:“我知道,年初集资建房的时候,有不少族人为了多要一两套房而欠下了不少的债务,就算客运公司的分红发下去了,也不一定够还债的,但这个问题不大,接下来西瓜种植肯定又能大大的赚上一笔,把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应该是没问题的。”
邓允贵是了解九叔的,知道他肯定还有话要说,便问道:“九叔,你是不是又有什么计划?”
邓世荣笑道:“确实有个想法要跟大家商量一下。”
“九公,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我是一定会支持你的。”
“九叔,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只要你出声,我们一定大力支持。”
“族头,有什么你只管吩咐就是。”
“……”
邓世荣自从当了那耶邓氏的族头以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族人们都看在眼里,此时他在族中的威望已经超越了历代族头,族人们对他已经达到了无脑支持的地步。
老族头邓世安见状,心中也是极为欣慰,邓世荣是他选中的族头接班人,表现得越是出彩他越有面子。
邓世荣伸手往下压了压,神色颇为严肃的说道:“国家修史,知其兴衰;地方修志,知其沿革;家族修谱建祠,知其根源,这是构成华夏文明的三大支柱。
尤其是建祠,它是一个宗族祭祀祖先,弘扬古圣先贤文化的场所。
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一个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立志成才的场所,是敬宗睦族的敦伦之所,是寻根归宗,不忘先祖之举措,是子孙后代敬宗爱族,是上慰先祖,下泽后坤的大事。
是壮举、是丰碑、是全体族人的心愿。”
邓世荣的这个开场白,听得底下的族人面面相觑。
除了文化不低的少数族人,大部分族人听得都不是很明白,只知道族头是在说祠堂的事。
邓世安作为村书记和老族头,他也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听了邓世荣的这个开场白,他就明白族头想干嘛了,当即有些激动的问道:“族头,你的意思,是不是想重修祠堂?”
邓世荣点头道:“不错,我确实有重修祠堂的想法,我们那耶邓氏的祠堂已经建了几百年了,最后一次重建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又几十年来又经历了一番动荡,祠堂现在其实已经很残破了,早就应该要重修了。
只是,之前的形势,大家都知道,再加上前些年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好,所以也就没人提重修祠堂的事。
但是,咱们那耶邓氏这两三年的发展别说是在双旺乡了,哪怕是放眼全县都没有哪个宗族能跟我们相比,这祠堂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
咱们那耶邓氏现在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重修祠堂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族头说得对,咱们那耶邓氏的祠堂已经很残破了,是该重建了。”
“这祠堂是我们那耶邓氏的传承之地,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我也支持重建祠堂。”
“十几年前的动荡,有不少地方的祠堂甚至都被拆了,我们也是好不容易才把祠堂给保了下来,现在祠堂已经残破,咱们确实应该重建祠堂了。”
“……”
知道族头有重建祠堂的想法,族人们都纷纷出声支持。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在古代,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的变迁史。
博白县宗族文化浓郁,对于祠堂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都极为重视,每一个姓氏都建有祠堂,说句不夸张的,在博白看一个宗族团不团结牛不牛逼,直接看他们的祠堂就能估个八九不离十了。
见族人们都支持,邓世荣满意的说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重建祠堂,那明年咱们再慢慢策划,这个事不急,可以慢慢搞,一定要把咱们的祠堂建成全广西乃至全国最恢宏大气的祠堂,至少能够流传两三百年的那种。”
在后世,那耶邓氏的祠堂每隔十几二十年就要重建一次。
之所以重建的次数这么频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规划好,或者说重建的资金不到位,建好的祠堂过个十几年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看起来显得小家子气,不得已就只能重建,可以说是劳民伤财。
而这一世,邓世荣这个族头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祠堂要么不建,一旦决定要建,那就建成全国都排得上号的那种恢宏大气的宗祠,这样既避免了后世不断重建的命运,还能彰显出那耶邓氏的牛逼,让族人们变得更加团结。
听到这番话,众族人都是激动不已,建成全广西乃至全国最恢宏大气的祠堂,这样的话也就他们的族头敢说得出来,其他族人连想都没敢往这方面想过。
祠堂作为一个宗族的门面,建得越好族人们自然越自豪,这是大家都乐于看到的。
等族人们议论了一番,邓世荣才说道:“好了,今天的助学会就先开到这里,重建祠堂的事,我先跟族老们商量一番,拿出一个章程来,等春运结束,客运公司分红的时候,再具体跟大家说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