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来到京城后不管是进神机营还是神枢营,应该很容易完成改编。
至于五军营,还是算了,到时候有多少算多少,不行就增调边军和蓟镇兵马充数,总要把事儿糊弄过去再说以后。
魏广德在这边盘算怎么糊弄过去,而那边的戚继光脸上则一副尴尬之色。
很快,魏广德就注意到,随即问道:“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
“魏阁老,所谓的戚家军,其实一直都是以义兵的名义出现,因为他们都是不拿军饷的,全靠战场斩获受赏。
当初末将北调时,曾经有心带人过来,可是北地作战,功赏和作战环境与南方不同,且北方难以聚歼鞑子,很难获得首级,所以他们大多不愿意到北方来。”
戚继光答道。
“不拿兵饷拿奖赏,那你手下的戚家军拿到手的银子,和京营军饷相比,差多少?”
魏广德好奇问道。
他没有研究过戚家军,只听说他们算是一支成建制的雇佣兵,甚至有人直言所谓戚家军就是戚继光的私兵,收入甚至远超明军序列中军饷最高的营兵。
这样的模式,导致在援朝战役中引发其他明军的不满,也因为巨额军饷“拖欠”导致“蓟州兵变”的发生。
而浑河血战中所谓的最后的戚家军,不过是戚继光侄子从浙江临时招募的数千人马,经过半年时间训练后就匆匆投入战场。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明刚刚在朝鲜取得对倭国的巨大胜利,沿海倭寇几乎绝迹,浙江早已经不需要保留强大军力用来防备海上之敌。
可即便是新编的军队,在按照戚家军的训练方式整训后,依旧爆发出强大的战力。
“比京营满饷高两倍不止。”
戚继光有些尴尬的说道,之所以说明是满饷,就是担心魏广德误会,以为只是京营的满饷就可以招募到浙兵北上。
其实,若不是他说明,魏广德或许还真会以为京营的满饷就足够了。
要知道,京营和九边的军饷,是大明所有军队中最高的。
当然,士卒是拿不满,一般也就是三、四成就已经很高,大部分只有两三成。
京营的得饷率最高,或许也是因为少了一层地方的盘剥。
可戚家军的军费开支,居然比京营还要高一倍多,还是很让魏广德咋舌。
这样的军队,大明朝廷还真养不起。
也就是临时招募还行,打完仗就解散。
“善贷,你知道朝廷对于倭寇首级是明码标价,真倭首级最高时曾超百两,即便经过剿杀,现在杀一个真倭,到官府也能领到三十两银子。
据我所知,当初元敬他们杀的倭寇,真倭首级一般都是五十两,假倭也有十来两银子。
戚家军那些将士,运气好的小队,轻轻松松年入数百两银子,所以调他们剿倭才会如此卖力,根本就是在抢银子。”
谭纶这时候插话道。
戚家军小队是十个人,数百两银子,人均可有几十两。
魏广德微微点头,当初九江卫围剿攻打南京的倭寇,首级就是一百两银子一个,而那时浙江受倭患最重,有地方官府开出过一百五十两银子一颗首级的价格。
“听说之前很多地方都在浙江招兵,他们又是怎么支饷?”
魏广德好奇问道。
浙兵是这时代大明朝最好的兵源,他老早就听说各地都有去浙江招兵的消息,现在真好问出来。
“那些多是将领的亲兵,放在身边保护的,所以人不会很多。
这些人的军饷,据我所知,都是除本人口粮外,每月发一两二钱到五钱的银子不等,一年军饷是十八两,都是实数。”
戚继光答道。
魏广德点点头,京营官兵的银子算拿的多的,一年也不过五两左右,不过朝廷账面上可不是这样的。
因为有马步军不同,所以各军种军饷也是不同,总体来说大概是十二两左右。
按戚继光的意思,戚家军要是北调,每人一年的军饷怕不是要二十多两。
这个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就现在浙江那边的情况估摸着留下来的戚家军日子怕也不会好过。
毕竟,现在倭寇已经不往浙江跑了,都被打怕了。
“你在浙江留下多少兵马?”
魏广德问道。
“六千人左右,再多也养不起。”
戚继光在浙江剿倭,前后征兵也是上万人,不过也有伤亡和裁汰,只是阵亡比例一直很小,且保持不败战绩,所以后世吹嘘也很厉害。
大多认为,戚家军和倭寇的战损比在一比上百,这个其实也不客观。
要知道,真正的倭寇武士虽然擅长的武器是长刀和竹枪,以及竹弓,但倭寇队伍中还有大量汉人,他们有一些也是使用火器,所以受伤的人应该不少。
加之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戚家军的战法,招募之后训练之中还有淘汰和裁革,所以,戚家军的规模,其实一直都比较低。
最高峰也就是六千人左右,相对于沿海数十万大军,戚家军的规模是真不够看的。
就这,也已经对倭寇构成碾压性的优势。
加之戚继光搞出来的鸳鸯阵,使明军对阵倭寇时具备很强的优势。
知道戚继光在浙江留下了六千戚家军,立时就打上主意。
现在倭寇虽然大多已经剿灭,可还是有小股倭寇流窜,多是从广东而来,曾一本的手下。
所以浙江官府也愿意为戚家军继续提供军粮,反正只要没有倭寇出现,就不用发饷,些许粮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