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曙是个新手皇帝,他知道他很新,所以朝堂上的各种事情都是听的多说的少,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会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宋更加飘摇。
他是个新手皇帝,大臣却不是新手大臣,仁宗皇帝在位时都能稳住情况,他怎么着也不能比仁宗皇帝更差劲。
家里的臭小子成天拉着他问东问西,一会儿是为什么大宋境内的劫匪那么多,一会儿是为什么西夏辽国老来打他们,一会儿大宋的军队为什么谁都打不过,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他能答,有些就算知道怎么答也没法答。
大宋各种军队中兵卒几十上百万,为什么民间还有剿灭不完的造反起义?为什么老吃败仗?为什么西夏和辽国都把他们当成待宰的肥羊?
十几岁的小家伙正是异想天开的时候,总不能一层遮羞布都不留。
虽然造成问题的不是他,但是他也知道丢人。
小孩子的问题能糊弄过去,朝堂上的问题却没法糊弄。
就拿军制来说,他自己都没搞懂大宋的军制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如何下手去改?
处处都是问题,根本没法改好吧。
所以得等相公们吵出结果然后再来说服他,而不是让他拍着脑袋做决定。
他连京城都没出过,能做出什么好决定?
赵曙觉得自知之明这种好东西身为皇帝必须得有,不光他得有,他的儿子们也得有,正好狄青在这儿,那就有请战无不胜的狄大将军给那俩臭小子讲讲西北边关的情况。
如果军中涉及到太多不适合小孩子听的,讲讲关于收复河湟的计划也行。
两个臭小子平时喜欢听书,说书先生讲的比他离谱的多,别说收复河湟,就是打完河湟打西夏,打完西夏打辽国他们俩都不会觉得有哪儿不对劲。
霍去病当年封狼居胥饮马翰海,他们这才哪儿到哪儿。
尽管讲,不用顾忌太多。
狄青:???
为什么觉得这位官家不太正经?
他刚才说收复河湟是说着玩,没说真的要收复河湟,就算朝廷能出得起粮草也不行。
几百年前那片儿是富庶的丝绸之路,如今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河湟一带早就不复昔日的繁华,除非朝廷愿意派人去开发河湟,不然打下来也没什么用。
不是说地盘大没有用,而是没有百姓在那边开垦种植,朝廷还要派重兵防备西夏和吐蕃反扑,怎么看都是弊大于利。
要是朝廷有足够的军费供应也还行,大不了就派军队过去屯田,问题是朝廷供不起那么大的花销,军队派过去等不到屯田种出粮食就得饿死。
虽然他对那些动不动就克扣军队粮草的朝臣很不满意,但是那是在朝廷有但是非扣着不发的情况下。
官家即位也有小半年了,不至于连国库的情况都不清楚吧?
狄青和这位新官家不太熟,他离京的时候仁宗皇帝还没驾崩,回来后换了个新
官家,说实话他回来之前还真有点紧张。
文相公说的不错,西北一带关于他勾结西夏的谣言甚嚣尘上,西夏军队被他打的抱头鼠窜,正面玩不过他就玩阴的,偏偏大宋朝廷还就吃他们这一套。
边军打了胜仗,好,监军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边军打了败仗,切,粗鄙武夫不堪大用。
朝中有许多大臣能为武将仗义执言,但是更多的还是觉得武将哪哪儿都不好恨不得将他们踩进泥里的酸腐文人。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好话坏话都让他们说了,武将就是那大冤种,当牛做马还得挨骂。
西夏人在边关散播他通敌的谣言,消息传到京城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不,边关的谣言还没压下去,喊他回京的诏书就先到了。
他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担心新官家会听信谣言把他的差事给卸了,秋冬正是边关战事频发的时候,虽然西夏刚刚吃了败仗,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接下来不会再犯边。
这时候召他回京,十有八九是朝中弹劾他的太多,新官家压不住朝中的弹劾只能把他召回京城稳定局势。。
要是现在在位的还是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可能会犹犹豫豫纠纠结结的把他的官职卸了,可是新官家即位之前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别说他们俩没有旧交情,就算有交情,面对那么多的弹劾也无计可施。
没办法,朝臣折腾起来就是皇帝也没辙。
这时候把他的差事卸了,西夏再趁机犯边劫掠,到时候边关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要卸好歹也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时候折腾不是胡闹吗?
狄青很想撬开那些觉得他私通西夏的官员的脑袋看看里面是不是全是水,那么明显的离间之计他们都信,大宋还能好吗?
不过现在看来,新官家的态度好像比他预想中的好很多。
但也不正常啊!
赵曙让人去喊俩儿子过来,看狄青还有些迟疑直接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狄将军放心,朕相信将军忠君爱国,通敌之事乃是空穴来风,朕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放任谣言影响将军的名声。”
军国大事他拿不定主意不敢擅自做主,这事儿还做不到的话他这皇帝也别当了。
所以狄将军尽管放心,不管朝中有多少弹劾的奏折都没事儿,来一本他烧一本,送多少他都压得住。
狄青:!!!
青天大、好官家啊!
短短几句话听的狄大元帅心潮澎湃,只要官家能说到做到,他狄青愿意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一辈子不娶妻也要保西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