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进怀里耍赖、抱着脖子撒娇等等行为,别的兄弟姐妹想都不敢想的事,几乎是她的日常。
十岁之后明德皇后要培养她公主的礼仪行止,让她做大雍最尊贵的公主,那些举动才渐渐少了。
到十一岁得了荣蘅这个娃娃,仿佛完美过渡,她将大半的注意力和亲昵的情感都分散到了这个孩子身上。
直到荣蘅八九岁上下,她还会偶尔替疯玩的荣蘅擦汗、在课业得到太傅表扬时摸摸他的脸以示夸赞,十岁往上,见面机会骤少,为了教孩子独立,她便很少做这些了。
今天这难得的举动,虽是惊到了荣蘅,却也不突兀。
他们一年多未见,又是在阔别九年的京城,身边的青年很快就要离京北去,饶是定南向来平静的心绪也难免波动。
荣蘅垂眸,轻声道:“公主府已经重新收拾妥当,是我亲自盯着,全部按照您的喜好换新改造的,晚间我陪您去看。”
“这是你的心意,只不过,这些事让春赏她们去操办就是了。”见荣蘅眼神暗了暗,定南忍不住笑道,“正好我有几件物什给你,你出使北戎用得上,晚间便一起回公主府取罢。”
荣蘅神色这才放松下来:“出使前的这几日,我好好陪着您。长安城初秋很美。”
定南忍俊不禁:“你忘了,我是在长安长大的了?”
荣蘅正色道:“从前和如今,毕竟不同的。”
马车正经过长安朱雀大街,隔帘有耳,有些事姑侄俩也不便深说,微坐了会儿,一行队伍便到得了宫门外。
太子下车骑马,百官随行,护送公主登乘玉辇入宫。
面圣前,定南先换上织金刺绣的公主礼服,杏黄锦缎长裙曳地,满头墨发重新梳成缕鹿髻,珠翠宝玉装饰,整个人更添高贵华丽。
帝后在立政殿等候,定南行大礼叩拜后起身时,宝座上的清安帝与她对上眼眸,不由一怔。
日迈月征,白云苍狗,兄妹二人近十年未见,清安帝显见地苍老了,鬓染微霜,眼神沧桑。
而眼前的妹妹似乎仍是当年未及双十之龄的模样,令人误以为她的性子如外表一般清澈单纯。
父皇母后和他们兄弟四人最宠爱的妹妹,当年曾撒娇吵嚷着“三哥哥陪我玩”,也曾半真半假地向母后哭诉“我最讨厌三哥哥了”,令他被帝后训斥,闭门思过一个月。
也曾取下玉佩断然摔碎在地,柳眉如刀,眼神肃杀:“这孩子既是你的子嗣,便是皇室血脉,三哥哥既然举全王府之力都养不活一个婴孩,换我养也一样,总不会养死你儿子!”
谁能想到,那时她年方十一。
后来,是她搀扶起如瘫软烂泥一般的他,一字一顿如晨钟暮鼓,音调不高却振聋发聩。
“三哥哥,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你做天子,母亲同意、我同意,我们荣氏全族都同意。你的父亲是宣宗皇帝,母亲是明德皇后,这天下,绝没有你不敢做的事,没有敢阻挡你登继大位的人!”
而那时,她才十八,与如今的荣蘅一般大。
那是比他小十二岁的妹妹,可他却瑟瑟发抖,那份胆战心惊至今尤残有余力,回荡徘徊在骨血之中。
兄妹俩对视几瞬,都心境激荡,最后还是定南开口道:“皇兄清减了。”
清安帝也回过神来,一叹:“国事繁重劳心,好在太子如今愈发懂事,在前朝也能帮着分忧。”
定南说不出“太子越发像皇兄年轻时”这种话,便只默然一笑。
何况,在她心中,荣蘅的才干本事完全当得起清安帝更高的赞扬。
太子作为子辈,陪立在一旁。皇后卢氏接过话头,与定南寒暄起来,无非是这九年来在鉴台山过得如何,一路上舟车劳顿可还适应。
定南一一答了。
却突然含笑道:“还未谢过皇嫂这些年来对蘅儿的照料。”
她目光盈盈,卢皇后不由心尖一颤,勉强笑道:“太子是本宫的皇儿,当母亲的哪有不顾着孩子的。”
此话实在过于堂皇虚假,清安帝都不由飘过来一个眼神。
幸得内侍来禀,已到了家宴时辰,英王夫妇及世子并慎亲王诸人在偏殿候着了。
如此,方止住话头,清安帝携卢皇后起身移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