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诸侯联军没能胜利打入楚境,两方自然考虑谈和,屈完亲自去了齐国所率领的联军阵地。齐桓公命诸侯的军队展陈于下,二人一同登上齐桓公的战车观看,其实就是类似于阅兵的行为,跟屈完示威呢。】
【齐桓公先表达自己的谦逊,说我率联军前来也不是为了我自己,如果能继续延续与楚国先君的友好关系我也很愿意,不如我们和好吧?】
【他要装傻屈完也跟着一起装傻,屈完说,您来向我们楚国城邑的社稷之神祈福,又与我们国君亲善,也是我楚国之君的愿望啊。】
【都说想和平友好,但是谁先妥协肯定谁吃亏,所以肯定是不能让步的。齐桓公终于开始强硬了,他直接就上威胁了:以眼下兵马之众作战,谁能抵御?用他们攻城,那座城池是我们打不下来的?】
【屈完也不甘示弱:您如果以德服人,诸侯莫敢不服;若要以力迫之,楚国用方城作为城池,汉水作为护城河,就算你有众多兵马,也无处可用。】
【这句话之后两方算是在平等的情况下各退一步,建立了盟约也就是著名的召陵之盟。而之所以能够达成一致,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屈完所说的以德服人,虽然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用过强权,但总的来说德行才是服众的前提。】
【另一方面就是楚国的地势。从汉水为池就知道,这其实强调的是楚国地理位置的天险。而方城也不是城——当然,楚国有名为方城的城邑,但是这里的方城应该是一大片山脉形成的类似长城的地理屏障,大约是桐柏、大别山一带。】
【齐国和楚国的距离毕竟是比较远的,他们就算短暂接壤也是在东边,互相的利益冲突实在是没有那么大。就像楚成王说的,我居北海君南海,寄信传书谢不能……呃,串台了,方位也反了,这诗实在不适合他俩。】
小白循着这与他们惯常所念的诗句有所不同的句子重复了一遍,此处奇异能使言语相通,但仅限于理解,却并非是周人雅言,因此他自然能从那后世女子口中听到这七字的韵律。
然而待他细思了此句意味,又及发现此语与那熊恽所言的相似之处,顿时彻底放弃了与熊恽互相瞪视,而是走远了几步才重新坐下,以示不欲与其同流合污。
【既然已经签订了和约,诸侯联军也该回家啦。但毕竟是联军,联军嘛,总是难免有一些小九九。比如,作为联军的一份子,军队路过你家门口的时候,是不是得为大军提供辎重粮草和住处呀。】
【出发的时候,大家本着能去楚国打一波秋风的主意,没有对这件事发表什么看法,但是现在要返程了,性质就不一样了。陈国的大夫辕涛涂于是暗地里找到了郑国的大夫申侯合计,希望回程的大军能够不要路过陈国和郑国。】
【他说的理由也很现实,军队从陈、郑之间过,来而又往,被大军两次征发,会让国家越来越衰弱。所以他希望大军能够往东走,刚好顺便向东夷一展军威,再沿着海返回齐国,这也
是可行的路线嘛。】
【然而这条路线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实上如果要避开郑国和陈国,齐国军队就得是沿着淮河而下,从河南到安徽到江苏再往北折到山东再回国。陈国和郑国是开心了,齐国绝对是开心不了的。】
【和他一起讨论的郑国大夫申侯表示了对他建议的认同,辕涛涂就去说服齐桓公去了。公羊传的版本里是这么忽悠的,“您既然已经使南夷臣服,为什么不沿着海岸向东退兵而去,让东夷也臣服了再回国呢?”】
【总之不管他说了什么花言巧语吧,齐桓公反正这会儿是被忽悠到了,同意了他的建议,真准备去服东夷了。然而万万没想到,辕涛涂被背刺了,因为申侯特意去谒见齐桓公,非常为齐国着想地进言了一番。】
【他说,大军开拔已有许久,劳军废财,如果往东走又遇到敌人,恐怕难以对抗。如果从陈、郑之间走,让两国提供物资粮草,这样会更合适。这话一出,齐桓公当然就醒悟了,直接派人抓了辕涛涂,还回头就去攻打了陈国。】
【同时,由于很满意申侯给自己的提醒,他还特地把虎牢这块地封给了申侯。但是虎牢关这个名字恐怕大家哪怕不知道具体位置,也知道是个险要之地。】
【哪怕是当年郑庄公溺杀亲弟的时候,都不愿意把这块地给共叔段,更何况申侯只不过是个郑国大夫。此时郑国当政的是郑庄公的孙子郑文公,他想必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只可能是在齐桓公的强迫下不得不给。】
【说实话这个人,真是大大的不地道,多少是有点损人不利己了。不过看到后来齐桓公认为自己被骗以后的反应,又似乎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与其之后被迁怒再被齐国打,不如祸水东引,让陈国去倒霉。】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齐国真的来攻打郑国,楚国说不定反而又会支持郑国。反正就是已经注定要受夹板气了,怎么选都不对,怎么选都是错……那还是尽量少被打一下吧,虽然感觉也不一定管用的样子。】
寤生摇头,如此无德之人,恐难得善终。他怕也不是为了郑国而祸水东引,仅是为了己身之利。
虎牢又岂是能随意与人的?便就是拒了,那齐侯小白顾及声名,如何能强封他国之土?
只得长叹一句子孙不肖。
【齐国伐陈带的倒不是原本的诸侯联军,而是之前为了给楚国搞事才勾搭的江国和黄国。而过了几个月,鲁国也加入了伐陈的队伍。鲁国带队的将领在经中名为公孙兹,传里却叫他叔孙戴伯。】
【这个人呢,是三桓之一的叔孙氏,他是叔牙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叔孙氏应该还未以此为氏,尚且还称公孙,经里面是鲁文公一年才有叔孙得臣之名。但传嘛,常常用谥号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