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离宫的消息,很快传入李景耳中。
李景正和东宫属官们议事,听闻此事后,神色未变,只略略点头:“此事我知道了。”
禀报消息的内侍退下后,几位东宫属官对视一眼,心里各自斟酌片刻。率先张口的,是方子詹:“殿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周礼说的话就更直接了:“三皇子因苏妃之死,一定记恨东宫。不会明着做什么,只怕会暗中出手,殿下要多多防范才是。”
赵瑞和李晏自进了东宫后,一门心思地为太子谋划。此时没有外人,也纷纷出言:“他们说的有理。”
“殿下要多加小心。”
孙郎中为人持重沉稳,平日里话语不多。捋了捋稀疏的胡须,声音平稳:“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殿下暂且什么都别做,免得惹来皇上忌惮。殿下是东宫太子,在朝野极有声望,素有宽厚仁和之名。只要殿下稳住,就已立于不败之地。”
“殿下顾惜手足,时常打发人去三皇子府探望,送些补品前去。让皇上看到殿下爱惜手足情谊的心才是。”
姜不愧是老的辣。
李昊“忍辱退让”,他这个兄长就得“眷顾胞弟”,占足了大义,令永嘉帝隔阂尽去,让李昊有苦难言。
私下里要怎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景赞许地看了孙郎中一眼:“孙郎中说的没错。我也是如此打算的。”
孙郎中微微一笑:“殿下早有成算,是臣多嘴了。”
……
傍晚,李景去了文华殿。
永嘉帝召内阁众臣议军功,整整议了一日,颇有疲惫。听闻太子来了,永嘉帝略一挑眉,神色中看不出喜怒:“让太子进来吧!”
乔阁老罗尚书等人识趣地拱手告退。
李景迈步进殿,和乔阁老擦身而过。乔阁老不动声色地向李景使了个眼色,李景微不可见地点点头。
乔阁老出了文华殿后,舒出一口气。转头对罗尚书笑道:“天还没晚,去乔府里小酌几杯如何?”
罗尚书欣然应下。
内阁众臣里,罗尚书和乔阁老私交最好。又同是太子太傅,政治立场完全一致。
宫里发生的事,罗尚书心知肚明。乔阁老邀他去“小酌几杯”,其实是为了商议如何应对东宫困境。
乔阁老罗尚书不疾不徐地出了宫门,一同上了乔府的马车。车夫一甩马鞭,在空中打了个旋,发出响亮的鞭声。
马车平缓向前。
乔阁老低声对罗尚书说道:“皇上骤闻苏妃死讯,此事心情尚未平复。再有三皇子从中作梗,以后,太子处境怕是不易。”
罗尚书轻叹一声:“此事不能急,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乔阁老捋了捋胡须,目光闪动,声音依旧低沉:“确实急不得。得了空闲,明日我去东宫一趟,私下劝一劝太子。”
罗尚书点点头。
文华殿内,李景拱手行礼:“儿臣见过父皇。”
永嘉帝目光掠过长身玉立镇定从容的太子,心情颇为复杂,神色淡淡地说道:“父子之间,何需多礼,起身吧!”
天家父子一同出征,大胜而归,普天同庆。这等大喜事,却被苏妃的死讯冲淡了。再有李昊那一番无声落泪,永嘉帝对太子心生不满,简直是必然的事。
面对永嘉帝的冷淡,李景没有慌乱,拱手谢恩后起身,先关切地说道:“父皇昨日到今天,一直未曾好好休息。朝事繁多,一桩一件慢慢忙便是。别太过劳累了。”
永嘉帝淡淡道:“朕还能撑得住。倒是你,之前受了重伤,虽然将养了半年多,内伤也未必就痊愈了,不妨多歇一歇。朝中诸事,有朕在,你也不必太过操心劳碌。”
话里的意思,竟是要让李景待在东宫,不必再上朝听政了。
李景不动声色,笑着应道:“父皇心疼顾惜儿臣,儿臣感激不尽。不过,儿臣的身体已经大好,整日躲在东宫里偷懒,实在没这个脸。有什么苦累的差事,父皇只管交给儿臣,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永嘉帝:“……”
东宫羽翼已成,便是他这个天子,也得顾虑东宫体面,不能随意下旨夺了东宫参政的权利。
永嘉帝心里堵着一口气,神色微沉:“你有这份孝心,朕岂能不成全你。朕虽然正值春秋鼎盛,也该修建皇陵了。朕便将此事交给你。”
历数前朝,天子自登基之日起就修建皇陵的事数不胜数。皇陵工程浩大,修个几年十几年都不稀奇。
永嘉帝建立新朝后,没停过打仗。如今终于一统江山,此时修建皇陵,也正合适。
让一朝太子负责修皇陵,难免有大材小用之嫌。
不过,永嘉帝亲自张了口,李景不能拒绝,否则就是忤逆不孝。
李景神色未变,拱手应下:“儿臣谨遵父皇旨意。”
此时已到了传晚膳的时候。父子两个久别重逢,本该一同进晚膳,叙一叙别情,增进父子感情。
永嘉帝显然没这份心思,随口道:“朕要去延禧宫用晚膳,你先退下吧!”
……
李景在天黑之际,回了东宫。
乔皇后也在,和陆明玉各抱着珝哥儿瑄姐儿正说话。见李景回来,乔皇后有些意外:“你之前去了文化殿吗?怎么不陪你父皇一同用膳?”
李景淡淡道:“父皇要去延禧宫用晚膳,我就回来了。”
乔皇后:“……”
这凉风,吹得比想象中得更快。
永嘉帝不留李景用膳也就罢了,进后宫不去椒房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