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匡静急着想法子联系尔籁的时候,刑部派了官员来到京兆府。
来人是刑部员外郎手下的记事,此行是为了送刑部、大理寺共同签发的公文的。他带着刑部存档的“洛阳灭门惨案卷宗”摘录、和户部留存的“并州籍册副本”摘录,一锤定音道:“经多方查证,此女名为匡静,在并州城长大,爷娘姊妹皆有载录、邻里乡亲都可为证,并非那海老大所说的‘灭门犯’。犯女时清歌六年前已在洛阳被处以极刑并验明正身,同样是有公文回报,不会错的。”
“原来如此,辛苦记事了,还劳烦跑这一趟。”
付如俊心中颇有疑虑,只是没第一时间表露出来——他在外做了数年刺史,才调入京城半年多,许多事情不如京官通透,记事的官阶虽没他大,但显然所知比他要多。在官场浸淫多年,他早通晓所谓的“为官之道”,便是要识时务、知进退。
虽然是牵扯到刑部自身的案子,若真被查出当年的死囚遭人替换、逃出生天,必然会有一批官员被惩办,办案的速度快一些,倒也不无可能。可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平日都是非常忙碌的,处置各类大小案件,除开案子本身的繁简程度,人手的临时调配也是个大问题。这次这件案子,牵扯到陈年旧案不说,还涉及户部协办,竟能在几天之内办结查清,不能不说是令人惊讶了。
更何况,在洛阳发生的案子,连派人去洛阳查探的过场都没有,若说其中没有缘由,那便是胡扯了。
记事连声道:“哪里哪里,说起来还是府君辛劳,撞上这样一个案子。对了府君,那海老大诬告良家女,怕不是患了疯症,若府君无异议,稍后大理寺会派人来,府君可将人移交给他们。”
这下付如俊嗅出了言外之意,屏退下人后说:“还请老弟赐教,此事可是牵扯到哪个人物了?”适当放下身段,也是放下别人对他的警惕。
“欸呀呀,府君怎地这么问?”
“实不相瞒,那海老大是贝州乐正家的人,乐正吾这老头此刻正在京城,昨日还曾来京兆府递过拜帖,说要见那犯女。我在冀州为司农时,曾得南阳侯向祁王殿下举荐,这乐正家与南阳侯郭家,可是交情密切呀……”
记事神秘一笑,捻须咂了咂嘴:“乐正家在贝州一带多年经营,也算当地的望族,可到了京城,呵……天子脚下,他一个小小养官,能翻得起什么风浪来?此女一来是受善才坊伊仙子之邀,来京城小住的。那伊仙子何许人也?与京城大半王公之家都有往来!兄将案件报给刑部的当天,便有人来打过招呼,要这件事尽快了结。二来,掺和这件事的——”他刻意停下,卖了个关子,“不止一位。”
“果真如此?”付如俊着实有些惊讶了,随后才想到,“呀、呀!这可怎生是好?”
“怎么?”
付如俊摆摆手,没上赶着去说自己对匡静用刑之事:“那那只断手……?”
记事双手一摊:“府君说笑了,尚无状诉的事,又去断哪门子的案?”
二人心照不宣地笑起来,原以为的一件惊天大案,就这样悄没声息被揭了过去。
---
送走记事后,付如俊便将释放匡静的事安排了下去,又交代手下把海老大好生看管起来,等大理寺来提人。
刚坐下,他又想起什么来,忙差人去送一份口信:“务必转告昨日来的那随从,说清今日之事,就说此案刑部已经查明,不日便会释放那女犯。另他家那老奴仆,怕是回不去了……”
才说完,外头差役便来报:“府君,后院小厮来说祁王殿下到了!”
“祁王殿下?”付如俊一惊,“是去私宅了?”
“正是,夫人代为接待,赶紧差了人来回禀。”
付如俊心中有了底:“快传话回去,说我换件衣裳就来!”
---
贺政今日穿了一身常服,虽然是来拜访付如俊的,但他没有去府衙,而是直接去了他家中,如同平日来作客一般。
“见过祁王殿下!”付如俊笑容可掬,“上回与殿下相见,还是某刚调回京城的时候。那几个月忙乱,后来就没好意思叨扰过殿下了。”他说得隐晦,但其实后来是贺政因和谈失利被停职在家,自然没人主动凑上去讨他的不痛快。
不少亲王、郡王都是只挂了个爵位,而没有实权和荣宠,但贺政绝对是个例外——他不仅是一品亲王爵、兼任南衙禁军统领、负责皇城守卫,还深得皇帝、皇后的看重,同时是诸多朝臣想结交的对象。只是他也知道自己是块香饽饽,与朝臣往来都是十分谨慎的,除了幼时的好友或同窗,很少主动与他人往来。
因此忽然在家中看见他,付如俊心底还有些忐忑,揣摩不清他此行的来意,只隐约觉得——怕是与牢里那姿容出众的女人脱不了干系。
“但府君逢节日的礼,贺政是都收到了的。”贺政坦然倚在靠背上,在腿上盖了一条毯子保暖,“当年你我同在冀州,我虽为巡查使,只呆了不到一年,但对府君这位‘冀州司农’的印象可说是深刻。”
“哪里哪里……也是托殿下之福,后来某几经调迁,得以升任上州刺史,而今才能够调回京城,得陛下重用。”
几句寒暄过后,贺政便直截了当道:“贺政想劳烦府君,帮我个忙。”
“殿下但说,付如俊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牢里那个女犯,我要见她一面。”
付如俊心里一惊,假装不知道:“……女犯?”
“府君知道我说的是谁,听说她就要被放出去了。”贺政啜饮一口茶,这茶有些过浓了,不是他惯常喝的口味,只喝了这一口便放下了,“放出去之前,我想私下见她——要避人耳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