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最佳男主角,依然凉凉。
陈问和周星都没有拿到。
“不是吧?真让我们看个寂寞?”
“就最佳编剧?那还看个鸡儿?”
“这算不算晃点李易?”
“毕竟两部电影都入围了,不给个重要一点的奖项说不过去啊。”
“不给其他奖项也是噱头,真不好说。”
很快地,来到了戛纳的二等奖,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审团大奖。
在连续错失了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之后,李易就没有再抱有太大的期望了。
果不其然,评审团大奖公布,没有李易两部电影什么事儿。
到了这个时候,说不失望是假的。
虽然说有最佳编剧,也足够《素媛》做宣传了,可是比较而言,含金量还是低了一些。
而这也坐实了三大电影节同属于分猪肉,一般一部电影只能拿一个奖的常规套路。
终于轮到了最后的金棕榈奖的颁奖。
从竞争的角度来说,金棕榈奖,理论上的提名,可是有二十部电影。
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
但是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并且可以说是发展的最好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含金量自然毋庸置疑。
所以,哪怕是李易,已经不抱有期望,可是当这个奖项要颁发的时候,也依然莫名地有点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