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进女儿内室。
他走路带风,满面兴奋语气激动,高声说:“大喜、大喜!从阳平定东羌作乱,边关大捷,圣上大喜!”①
-
战事大捷,当然并非温从阳一人之功,但最后一战,他的确当居首功。
纪明遥曾在风雪里亲至城外,迎他浴血奋战、杀敌无数、得胜归来。②
她曾被温从阳紧紧揽入怀中,闻着他铠甲上浓重的血腥气,看到他落泪。
他们回到房中,温从阳没有再表露出想与她做什么的意思。他们各自沐浴更衣,重回卧房后,温从阳才抱她坐在床边,单膝跪下,唤她:“遥妹妹。”
他问她、祈求她:“我们快回京了。成婚六年,遥妹妹,你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愿意疼我?”
在她面前,他好像永远不是作战越来越激进、杀敌几乎不要命的“温指挥使”,只是十二岁那年,情窦初开,才发现自己喜欢上她的“温表哥”。
他仰头看着她,眼中是卑微的、不再有任何掩饰的执念和欲望。
纪明遥就笑了。
她抚上他的脸。沙场多年,他原本白皙的皮肤早已被烈日风雪摧为黝黑,触感略有粗糙,让她掌心有轻微的痒。
她双手捧住他的脸。
“表哥。”她轻轻柔柔地唤,温柔地看着他,“就等这次回京,好不好?”
等回京。
回京,就做夫妻,不再做表哥吗?
温从阳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
-
景德十五年,新年方过,京中封赏旨意便传至边关:
总兵方娥,封忠毅侯,赐上柱国、光禄大夫,加太子太保,任东关镇北将军;
总兵霍元,封忠勤伯,赐柱国,任兵部左侍郎;
指挥使温从阳,封骠骑大将军,赐柱国,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余下功臣封赏不可计数。
纪明遥同时得封一品诰命夫人。诰封圣旨中,专有五句,提及她在边关战事里,相助丈夫掌管后方的功劳。
回到京中是二月下旬。
受封受赏、受亲友恭贺、大办庆贺筵席,纪明遥和温从阳多日忙碌。温从阳的长辈们没再如从前指责叱问纪明遥,反而换了一副慈和态度。温从阳心里高兴,喜得连日夜里迟迟不肯入睡,一直翻看历书,想找一个黄道吉日,好和他的遥妹妹做真夫妻。
“就三月初三吧,怎么样?”他觑看纪明遥的面色,“正是咱们成婚的日子。”
“好啊。”纪明遥对他笑。
她说:“明日我去见宝庆姐姐,或许会留宿不回。表哥别等我。”
温从阳已快活得找不着北,只有说“好”的份!
于是,二月的最后一天,纪明遥住在了宝庆郡主府。
所有人证都已在郡主府。包括今日才被绑来的顾六、魏林等当年亲历此事的理国公府管家。
广宜公主也在。
她再次尝试劝纪明遥:“你分明知道,皇后娘娘早知此事,说过定会还你母亲一个清白,你何须自己首告?找都察院的人弹劾便是。愿意当庭弹劾温息的不知有多少!他终究是你的公公,你去告他,难免落人口舌,名声受损。你别首告,万一不成,至少还有退路。”
纪明遥也再次拒绝了广宜公主的好意。
“所有能出面的人里,我不信任何人,只信我自己。”她直白说,“我也不需要退路。”
她相信都察院中大半是清白正直之臣,至少也会顺从皇帝的心意,尽力当庭定下温息的罪名。但她与他们素不相识。独有一个崔珏,她能有两分信任。可相比于不算熟悉的崔珏,她当然更信自己。
至于沈相清,她也相信他愿意为长姐鸣冤。可这些年他过得太好了,绸缎加身鱼肉饱腹,看面色便知生活富足,不利舆论。
只有她,是名扬京中的“贤妻”,不过六载,便“辅佐襄助”少时顽劣不学无术的丈夫功成名就。
她又是温息的儿媳。子媳告公爹,天然就能惹人议论。更别提登闻鼓一敲,不过半日,阖京将皆知此事。
除非皇帝有意,否则,谁也别想掩盖实情。
她是最优选择。
她是唯一选择。
“就算鸣冤不成,我也不会再回到温家,做温从阳的好‘贤妻’了。”
纪明遥笑笑。
接下来的人生,她要凭自己的心意走下去。
哪怕被千人辱骂、万人唾弃。
-
三月初一日,大明殿大朝会,在京群臣皆至。
早朝未过,清晨方至。纪明遥身着一品诰命冠服,乘马来到上阳宫前。
她下马,登高拿起鼓槌。
她敲响了登闻鼓。
一声又一声。
“臣妇纪明遥,状告理国伯温息,强买良家妇女,逼迫其家人远走他乡,二十四年!人证俱在!”
“臣妇纪明遥,状告理国伯温息,强买良家妇女,逼迫其家人远走他乡,二十四年!人证俱在!”
“臣妇纪明遥,状告理国伯温息,强买良家妇女,逼迫其家人远走他乡,二十四年!人证俱在!”
她的声音和鼓声一同回荡在天地间。
早有太监侍卫入内,将宫门前景象一一回禀说明。
大明殿内霎时议论声起,诸臣面面相觑!
崔珏心口一凛。
他终于明白,去岁十月,最后一次相见时,纪夫人为何要向他确认,他对安国公府的态度!
“竟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