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天生顺服(1 / 3)

众宫女同样也献上了若干个地球仪分予群臣以及皇室亲属!赢子烈为了此刻的情境做了充分准备!

在战国年代里想要打造出地球仪并非易事, 细致描绘地图的工作无法借助机械,只能仰赖手工素描,

正因如此,赢子烈特地寻求孔秋援助,通过孔秋指派的几名在绘图领域的高手们才能完成这些精制的地球仪供作今日演讲所需。

“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 齐国的一位显赫人物,邹衍, 建立了阴阳家,并宣传了九州学说!”

根据他的学说,华夏大地被视之为‘天圆地方’之构形。

此外,由阴阳家推广的九州还可以进一步细划为小九州和大九州。

“小九州实际上是中华九州,而大九州意味着我们整个大秦帝国仅是大九州中的一个州,在那遥远的大海另一端,还有另外八个州!”

“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虽然九州的说法属实,但也存在谬误!”

“首先……我们脚下的土地实际上是球形的!”

“你们可以在手上的模型中定位我们所在的咸阳位置,我在上面大约标出了我们所在的位置。”

“假设我们现在往东方行走,越过高山和海洋,行走约一千二百万尺的距离,我们将可以环绕整个地球一周返回。这就是‘地球球形说’。”

赢子烈这一番话语瞬间震撼了朝廷大臣及始皇帝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他们始终认为,大地是一片方形的土地,天则像圆形的盖顶,华夏就位于天地的中心。

他们的这个观念从小就建立起来了,从不怀疑。

毕竟在人们的直觉中,大地显然是四方的样子,天穹则是圆形!这就是每日朝阳在东边升起的基础。

其实始皇和其他大秦官员并不知道,太阳每天看似东升西落的现象并非由天空本身的形状决定的,而是基于我们脚踏的这片大地实际上是球体的 !

&34;这 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34;

看着手中的球形模型被始皇帝旋转,赢子烈制造地球仪的信息十分隐秘,所以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得知。如今面对赢子烈提出“地为球体说”,始皇帝实在是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这种新观点几乎彻底颠覆了他的原有认知。

如果赢子烈过去这几天的奇迹般展现不多见,始皇帝可能会随手就把那个模型抛到远处去!简直不可理喻!

但皇后离秋却惊奇地发出轻响声。见到赢子烈一脸严肃的样子,她在内心深处开始信任这一观点。毕竟赢子烈目前的说服力实在太强大。

即便是儒学学派里的一些难对付的人都被赢子烈成功征服。

因此。

不论是他提出的球形地理论,还是即便赢子烈宣称明日太阳从西方升起, 离秋大概也会选择信以为真,简直是达到了无条件的信任!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离秋已经成为了赢子烈死忠粉!

下边。

许多官员以及皇族成员要么正在轻声交谈,要么则在私下细声讨论。

显而易见这样颠扑不破的看法,他们在短期内还难以适应。成年人改变观念总是要经历一定的过渡期。

“根据陛下的阐述, 我们所在的大地被命名为地球且是圆型的, 那为何我们会对此一无所感,丝毫感觉不出地面的曲线性?”

“这个问题有些片面, 毕竟我们的视力有限,无法看见很远的事物。你看在这模型之上,偌大的咸阳城也只是微小的一个斑点。”

“地球竟然这般辽阔吗?咸阳城相比之下只是一粒微尘,那我们不就是尘埃中的尘埃”

“我对皇帝陛下的地球圆说深信不疑,皇帝陛下智慧天生,神明庇佑,所说必然句句真实!”

“但地球圆形的说法实在是太惊人了,而且从这地球仪上看来,我们大秦国似乎只是占据一角之地。”

“是呀,匈奴与西域所辖地域加起来居然比我们更为广阔这怎么可能接受?!!”

“那些野蛮的匈奴怎么有资格与我辉煌的大秦比较。何况,他们所居住的草原和荒漠根本不利于耕作。”

“耕不了的就可以用于养马啊!匈奴绝不能保留这些土地,一定得夺过来!!”

当看到地球仪上表示出,匈奴和西域地区的总面积远超过他们自己的国土时,那些支持战争的将领们无法保持沉稳!谁允许他人在我们的寝榻旁舒适生活呢?!?

形状如何并不是关键;无论如何都将匈奴击败压倒才行!对于文官,虽然心中存着疑问,但多数选择沉默。毕竟新登基的皇上,不宜过于唐突。

大体而言,大臣和皇室都相当支持嬴子烈对全球的理解。这时,

三公之一的太尉尉缭提出,“请问皇上,在西山之后、东洋之前,咱们大秦将面对什么力量?”

这一问立即让整座礼台上陷入一片寂静!

倘若在这大洋彼端或是山峦之后,存在有更胜大秦的国家,这件事实在太让人振奋也令人震惊!就如同当代人类要与未知的星际生物接触!

惶惑、 、 以及求知欲…… 突然!

“我大秦为世间之冠,不必理会那什么东海之外的国度,先把他们都征服下来再说!”始皇帝的态度极其强势。

在场的人中他显得最激动兴奋。那新视野所带来的非凡体验!使得始皇帝的征服意志激增数倍!原先他觉得平定六国以后大秦国已独步天下。不过北部仍有些荒僻的蛮荒之地不足挂齿,也没太在意。

但若在这东海对面还有更强大的国家,那就必须要靠我大秦铁甲驰骋天下!

看看那边是何种风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