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谏言
准备科举,并不意味着今年就能下场。
科考越往后面越难,若没有足够的积累,贸然下场只能是自寻死路。如今准备,最少也得两到三年后开始下场考试,这还得是宋允知专心致志,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搞事的前提下。他将这一念头告诉先生后,先生竟然同意了。宋允知挠了挠头,他还以为先生要教训他一顿,告诫自己不许异想天开来着。
陈素能答应,也是想到允哥儿先前在北戎宫宴上被灌酒那件事,陈素自诩在文坛地位不差,更是陛下的心腹,在朝中也颇有影响力,饶是如此,两国对立时他也不能护上弟子半分。靠旁人总是无用的,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不仅允哥儿要自强,他也需要。
陈素一反常态地开始接触兵部、礼部等诸官员,就连黄、邹二位御史跟一众小进士他也没落下,陈素有个念头,从离开北戎便一日比一日坚定,但他孤身难挡朝中文物百官,需要众人与他配合。只不过,这法子提出来肯定会得罪人。
陈铎等听罢,不假思索道:“此举甚好,北戎人如此轻蔑夏国,若不想着反击,早晚被他们欺负死。'
黄、邹二人有点儿迟疑,既不想跟这些人合作,但是又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
陈素看出了他们的挣扎,态度却是听之任之:“两位御史若是不愿出头便罢了,也不差你们两人。"
邹御史当即便不痛快了,什么叫不差他们俩,难道他们俩就这样可有可无?
三皇子说话更是直接:“跟他们说干嘛,都多余浪费口舌。”说完便推开黄御史:“你们俩还是回去吧,这儿没你们的事。"黄御史气得冒烟:“我们几时说不参与了?"
太欺负人了,合着就排挤他们俩是吧?
这俩人轻易就改了口,惹得三皇子冲着陈素笑了一声,并不意外。受欺负的又不是只有他们,这两个御史遭的罪一点没比他们少,他们心里能没有点儿想法?
等到宋允知等人终于赶到夏国境内时,距他们离开已经有四个月整了。回到夏国后,一路坐船南下,脚程快了许多。等到盛夏之际,他们才终于抵达健康。
满朝文武已经等候多日了,从三皇子等人打燕国回来,传信一切妥当之后他们便在等着,结果等到燕国的种马越过边境,三皇子等人尚在北戎;等到燕国都已经在边境驻了一支兵,三皇子等人仍在北戎;等到夏国的商贾都闻讯赶来,自发跟燕国商贸往来后,三皇子等人还在北戎。不仅人在北戎,连消息都断了,怪吓人的。陛下担心儿子安危,几次递交国书询问缘由,可北戎那边却一再敷衍,摆明了就是要让夏国难堪。直到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再次收到了三皇子的来信。
他们一切平安,不日即将回城。
众人哪怕不知道原委,也晓得这其中必然满是曲折。好多高官先前将自家孩子塞进去,只是盼着他们能跟着多长长见识,如今却都后悔了。这样的惊心动魄的见识,不长也罢。
抵达那日,陛下特意命两位丞相率文武百官在城门口相迎。宋允知跟着先生跳下马车后,便看到附近围着一圈看热闹的百姓,他顾不上听那些冠冕堂皇的寒暄,急忙在人群中飞快地搜寻。终于,宋允知找到了他们一家人。
他爹,夫人,还有贺延庭他们都在,连随春生他们都格外放了半天假,允许他们前来迎接先生跟同窗。
宋允知强压着激动,冲着众人挥了挥手,跳脱的样子,还跟之前一模一样,不像是在外受过委屈的模样。
宋瑜眼含热泪,不亲眼看着允哥儿没事,他是真的放心不下。唐懿熟练地递上帕子:“早就告诉你,允哥儿吉人自有天相,不会出事的。
允哥儿被留在北戎时,宋瑜这人天天以泪洗面,她跟延庭日日安慰都没用,如今允哥儿回来,总算是能消停了。若是允哥儿再不回来,他们家的天都要被宋瑜给哭榻了。
宋瑜也不好意思起来:“回头别跟允哥儿说这件事。”他也觉得怪丢人的。
唐懿跟贺延庭对视一眼,忍俊不禁。眼睛哭肿了,允哥儿那个小机灵鬼能不知道?最多只是装着没看出来罢了。见到亲友,宋允知重新精神了起来,他可想直接飞奔回家,只可惜现在还不行,陛下为他们准备了小宴接风洗尘,在此之前还得去给陛下回禀途中诸事,哪怕是宋允知这种纯粹出门打酱油的,也走不得。待入宫后,周边官员少了许多,五品以下的官员都被留在了宫外,只高官入宫伴驾。
皇上见到三皇子好好地站在跟前时,才终于泄了一口气。他这阵子提心吊胆,不知道多后悔让老三出门。
他拍了怕老三的肩膀,一脸欣慰:“回来就好。”若是从前,三皇子能被父皇如此亲近,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是眼下他却没有多余的想法,父皇的态度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朝臣的想法也不重要,左右他也没想过要上位,跟这些官员们闲扯有什么用?三皇子甚至已经在思考,这会儿提出弃文从武的话,是不是今后都不用去国子监读书了?他实在是不想读书,与其让他钻研那些经书文章,还不如放他去战场,多杀几个北戎人是正经的。皇上察觉到老三在发愣,再往下看,大多出使之人竟然都在发愣。皇上迷惑了,怎么出门一趟,还添了个爱神游的毛病?还不等皇上发问,陈素便率先出列了。
皇上略有疑惑,紧接着,满朝文武便仔仔细细地听了一遍陈素等人出使前后、尤其是在北戎期间的经历。众人虽然早已知晓他们在北戎必然过得不大好,但是真听到北戎人如何欺辱他们夏国皇子臣子,心中还是愤愤不平。
陈素一眼掠过众人的神色,接着又提及了安县的情状。安县县令残害百姓,戕害汉官,肆意征税,以至于县城境内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这些人原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