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中,列烛数十枝,烛火耀如白昼。案几两侧,跪坐着二人。一人坐得笔直,正是嬴政的身影。对面一人,伏案写字,身量高大,正是郎中令蒙毅。
案几上摆放着两卷《申子》,嬴政垂眸似在思索什么,神情严肃而又认真。蒙毅搁下笔,将竹简双手捧予嬴政。
嬴政接过后细看,颇为认可地点头道:“对于申子之言,卿倒是另有一番见解。”他搁下竹简,“申子在世之时,他国诸侯皆不敢侵犯韩国。彼时,韩有申子之才,亦有用才之君。如今,韩非欲效仿商君变法,却不受韩王重用。有贤臣而不用,这种国家已不足忌惮。”
蒙毅将怀中的玉佩取了出来。
嬴政接过玉佩,顺手系在腰间,“那个老翁,是如何安置的?”
“兄长已经命人将其家人接入别院,并命暗卫守在附近。君上放心,臣等必保其无虞。”
嬴政点点头,“汝与蒙恬办事,寡人放心。”
蒙毅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君上何时将此事告与赵太后?”
嬴政闭目片刻,半响,微微睁开,“已是枕边人,又怎会不知其恶行?就算寡人将那老翁带到母后面前,最后死于刀下的,只会是那老翁。”
蒙毅后悔问了这句,只低头认真磨墨。
“此事先暂时不谈,蒙毅,寡人需汝去秘查一人。”
蒙毅搁下手中的墨条,抬起头来,“君上要查何人?”
“吕不韦府上有一客卿,名唤李斯,楚国上蔡人。在郡时为小吏,后师从荀卿。”
“诺!”蒙毅拱手应道,“敢问君上,为何要秘查此人?”
嬴政将竹简摊开于桌上,指指蒙毅所写的字,“其所书小篆,远胜于卿。”
蒙毅挠了挠头,“兄长总说,臣的字没筋没骨。”
嬴政闻言朗笑,“卿莫要自谦了,蒙氏兄弟的字,可是全咸阳有名的,寡人常自愧不如。”
蒙毅忙笑道:“哪敢哪敢!君上莫要笑话臣了!”
嬴政举笔蘸墨,却不慎在竹简上落了一个墨点。墨点顷刻晕染,如牡丹盛开。
他眼前忽然浮现出那场烟花,还有楚媞的身影。
方才,楚媞临下马车时,目光幽幽,缓缓说道:“吕相邦之言,似乎是以保守为宜。可是,若细细揣摩,放下成见,或亦有可取之处。”
嬴政忽觉一阵心烦,轻轻将笔搁下。他拿起案上的另一卷竹简。
朱砂字迹已有些模糊,竹简也有些残破了。
蒙毅见嬴政目露凝重之色,似乎忽有所思。他垂眼看看朱砂字,“先王在世时,曾与吾翁促膝长谈。听吾翁说,先王虽不喜‘术治’,却熟记申子之言,且自有见解。臣今日有幸,得以亲眼看到先王的批注。”
“父王若还在世,他会如何行事?”嬴政手指拂过朱砂字,他小心地将竹简卷起来,以丝绦捆缚,再轻置于木架之上,“蒙毅,陪寡人出殿走走。”
夜愈深沉,繁星消隐。月亮已经爬上树梢。这轮月亮,千万年来,美丽如斯,窥探了所有的人间秘密,也见证了人性的丑陋。它始终高悬在天上,沉默着,沉思着。
城郊的别院中,李斯轻步走进书房,见吕不韦端坐于灯光幽暗处。
吕不韦手中抚摸着一把剑。银白色的青铜剑,寒气逼人。剑锋所指之处,是李斯的眉心。
“李斯啊,汝太心急了!”
李斯迎着青铜剑,一步一步走着,毫不犯怵。他缓步走至吕不韦跟前,郑重地跪地,行大礼:“相邦所言极是,只是,臣已老矣。”
吕不韦以剑敲其肩,“有野心,乃好事也。只是,有些路,一旦走上了,就是不归路。”
李斯毫无瑟缩不安之态,“臣回不了头,亦不会回头。”
吕不韦见他眼神之中的坚决,遂将长剑收起,抬手示意他坐下。
“这座桥,汝已经迈过。接下来如何,就看汝之能力了。”
李斯伏地叩首道:“臣定不负相邦知遇之恩。”
吕不韦笑捋着长须,“莫要从背后刺来一刀,便是报恩了。吾只生了一双眼,可看不见背后之事。”
说罢,二人皆笑了,只是各有心事。
翌日,一列马车徐徐离城而去,但见沿路青松参天。阳光透过云隙倾洒而下,旌旗猎猎招展,战马威武雄健,簇拥着金根车。
此行的目的地,是骊山。
队伍中间的一辆马车,较之其他的并不大,可是装饰得华丽雅致。马车外挂着一串金色的铃铛,“叮当、叮当”的响着。
楚媞斜靠在车内的软榻上,一脸生无可恋地瞅了嬴嫒一眼,然后将脸埋进双膝之间。
阴云密布,阴风阵阵,为什么要在这种鬼天气里狩猎?
她昨日不过是虚与委蛇地随口附和,谁知今日在睡得迷迷糊糊时,就被拽起来塞进马车中。
嬴嫒关心地望着楚媞,问道:“嫂嫂,汝身子可有不适?”
楚媞抬起头来,顶着两个黑眼圈,“是啊,我现在哪儿哪儿都不适。公主啊,麻烦告诉你王兄,人要是长期缺眠,真的会噶的!”她焦躁地揉乱了长发,“先前是失眠睡不着,现在是睡不够!我还不想噶啊!”
“嫂嫂,‘噶’,是何意思?”
嬴嫒一脸认真求教的神情。
楚媞一时语塞,“噶?就是,就是,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她说着,挺直腰板做了两个拉伸运动。
为了让情绪平稳,楚媞转身趴在窗边,漫无目的眺望风景。
骊山虽不如泰山高峻,却是一方宝地。它见证了历史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