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钟氏和唐大郎回来的时候,屋里屋外都已经收拾干净了。
三大娘看到钟氏也很高兴,拉着钟氏就往一边去,准备和她说一说她那侄孙。
唐芦见状微微耸肩,这都不知道是第几个要帮她说亲的了,她知道阿娘有主见,绝对不会听风就是雨,所以她并不担心。
果不其然,三大娘从最初的兴趣满满到最后的只字不提。钟氏倒是面不改色,指挥着兄妹俩去给村里各家送东西,当然不可能全部都送,也就挑着一些关系好的和家里有老人长辈的。
老人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很受尊敬的。
兄妹俩提着东西从村头走到村尾,最后便是几位叔叔家。
唐芦的堂祖父有三个孩子,其中大堂叔和二堂叔都是木匠,只有五堂叔在县学里做先生,和唐芦一家一样都是特定时间才回来。
往年两家其实都是一起来的,没曾想赶上这次县学里抽不开身,五堂叔这才没能一起,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明日来。
几个叔叔家都挨着,和唐芦家情况一样,都是院子里砌了墙,面积不够,还从旁边的空地又买了一些,这才凑齐了三家人的房屋。
这在整个村里都是头一份,由此可见他们兄弟的感情有多好。
作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被教训的唐父和他们的关系自然也不错,连带着唐芦兄妹俩也是他们看着长大的,说话很随意也很亲近,“你们今日刚回来,定然也累了,我们就不过去了……家里那些地我们都看着呢,请的那些长工不错,干活也很利索……”
大堂叔和二堂叔性格很像,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也都继承了堂祖父的木匠技术,只有五堂叔和唐祖父读书读的最好,做了先生。
大堂叔让兄妹俩进去坐一坐,又让大堂婶把家里的点心拿出来,这才招手示意蹲在院子里挖泥巴的小孙女进来,“小采你进来和小姑小叔说话。”
小采是大堂哥的孩子,比唐小郎还要小一岁。听了大堂叔的话,扔下手中的木棍,屁颠屁颠地就跑进来了,直接扑到唐芦怀里,有些腼腆地和她小声说话。
唐大郎和大堂叔说话,唐芦则抱着小采说话。
“小姑,我看完了你给我的那本书,有没有新的呀?”
唐芦有些惊喜,“这么快就看完了?小郎可是用了一旬的时间才读背完的呢。”
当然也有唐小郎生性好动的缘故,让他安安静静坐下来好好读书就跟要了他的命似的。
方氏就常抱怨说都是随了他爹,要是像她肯定几天就能背完了。
兄嫂之间的交锋唐芦不清楚,不过唐小郎可比小采还要大两岁呢。
小采胆小,不爱和人说话,但是却很喜欢唐芦。后来唐芦看她这样,就让她读书,但是这样她反而就更不喜欢说话了,整天就抱着书看。
大堂哥和堂嫂起初还有些担心,后来听了大堂叔的话才由着她去了。
“家里又不缺干活的人,小采这丫头又是个闷葫芦,你不让她读书以后可怎么办?再说阿芦,你们都说阿芦聪明,那就是因为读书,书看多了,人不就聪明了。不过小采到底是你们闺女,没道理这些东西都让阿芦给,回头把钱给阿芦送去,不要为了这点钱坏了两家的情分。”
不过事后唐芦也没有收就是了。
唐芦给她的书是唐小郎更小一些读的,先是《三字经》,再是《千字文》。
小采拉着唐芦进了她的房间,一张床一个小桌子,空间很小也很简陋,但小采却不在意。她很高兴地把唐芦拉到她的小桌子前,上面放着书笔和纸张。
她兴致勃勃地坐下,然后拿起笔,抬头看着唐芦小声道:“小姑,你可以考考我。”
唐芦了然,拿起书,也不翻看,想了想后道:“写一下‘坐朝问道’往后的八句。”
小采没有过多犹豫便下笔了,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唐芦很是好奇。
写完了,小采吹了吹笔墨,轻轻拿起来递给唐芦,然后小眼睛眨巴眨巴,看着唐芦眼神里满是期待。
唐芦失笑,认真看了半天,然后放下手中的纸,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道:“非常好!句子都写对了,不过这个‘黎’字有个小问题……”
小采听完一脸的懊恼,接连在纸上写下了十个‘黎’字。
“没关系,这只是个小问题,只要多写就不会错了。下次我再给你带一本字帖过来,是我以前用过的,到时你好好临摹,一定能把字写得很漂亮。而且你才用几天时间就把《千字文》熟读并且背诵下来了,多聪明啊。”
成功把小姑娘哄高兴了,唐芦这才出去和大堂叔告别。
离开的时候刚好碰上从隔壁过来的二堂叔,几人又说了一会儿的话,兄妹俩这才离开。
红马庙村的名字传说是几百年前打仗的时候,乱军入境,快到红马庙村的时候有一匹红马赶着前来送信,让村里的人及时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为了纪念感谢这匹马,不仅村子改名为红马庙村,村民们还合力在村尾建了一座庙,就叫红马庙。
不过传说并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是村民们为了一个美好的寄托,这才流传下来的说法。
唐芦记得自己还小的时候就经常跑到庙里去玩,有一次她还跑到了马背上,然后没有人看着,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钟氏很生气,此后的很久都没有再让她单独出来玩了。
从堂叔家出来,路过红马庙,唐芦慢慢停住了脚步。
唐大郎:“……你都多大了还想着去玩,忘了以前还摔下来了?”
“我只是看一看,没说要去玩。”
“希望如此,快些回去,阿娘还在家等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