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怒海覆清1852> 第一二〇三章 商业大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二〇三章 商业大会(1 / 2)

胡光镛当然不能用自己1个华族人的名义去操作。那样的话,这些钱早就被人家给黑的,这个时候的国家可不跟你讲什么国际法。

他从1开始就利用欧洲本地人开了很多账户。

这就跟后世那种用收来的身份证开账户1般。账户的主人都是1些找不到的流浪汉,但是却控制在胡光镛团队的手中。

当然,他的团队中也不光是华人。为了方便,他还雇佣了很多欧洲本地人。

这些账户的数量非常多,避免大股的资金聚集在1起行动,引人注意。他这样操纵傀儡账户,是的未来基金在欧洲的活动非常隐蔽。

他还按照董良的指示,在巴伐利亚购买了大量的资产,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巴伐利亚王国是德意志邦联的1员,但是他们又跟法兰西人眉来眼去。

慕尼黑又是1个开放性的大都市,这里位于欧洲的中心位置,交通方便,人流量大,非常适合开展1些国际性的活动。

华族之前在欧洲的大本营只有维也纳1处地方。

将鸡蛋放在1个篮子里显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华族发展慕尼黑作为第2个篮子。欧洲站在这里建立了分站。公使馆也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

第3个篮子就是柏林。

华族与普鲁士的关系1直不错。

现在的普鲁士在奥拓的执政下,发展的势头非常猛。

华族已经同意与普鲁士合作建立造船厂,向普鲁士出口造舰技术。

两国经济存在巨大的互补。

而且普鲁士自身的实力强悍,也不害怕英法的口头威胁。

当然了,普鲁士与华族之前的贸易现在也受到巨大的影响,因为海上贸易线路被英法给封锁了。

这自然引起了德意志各个邦国的反对。只是他们在海上的力量薄弱。

反对无效。

但是现在普鲁士人在华族人指引下,改道东华展开贸易,华族的商品可以通过东华转口贸易到欧洲。

英国人可以通过开普敦封锁到亚洲的航线,但是他们不可能封锁到美洲的大西洋航线吧。

董良也是才接到东华王国的消息,卓浪这次给了华族1笔大单子,买走了华族积存的大量茶叶丝绸瓷器。

当然了,他们也买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甚是兵工厂的生产设备。

卓浪还邀请华族商人去7河地区投资建造1座造船厂。

看样子他是准备在7河地区大干1场了。

这也打开了董良的思路,为什么不从美洲打开进入大西洋的大门呢?

等到华族从印度洋1路打进大西洋去,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既然如此,还不如去重点发展东华,逐步向加勒比海推进,最后在加勒比海建立第2条战线。

而到了,那个时候,华族就可以将战争交给外围的卫星国去打,而华族只需要出动海军对他们进行支援就行。

董良跟诗琳娜聊了1会儿,这位2夫人原本藏在心中的那点不快早就荡然无存。

诗琳娜有些事情要征询董良的意见。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女人向来习惯依靠自己的丈夫。

她问道:“最近有不少财团都在向东华、东鲁投资,我们要不要也跟进,我们手中还有1些闲钱。”

董良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现在外贸受到影响,商人投资的信心也在降低,这个时候他们将钱投资到外面,情有可原。

东华和东鲁都是资源丰富的地方,尤其是东鲁,到那里投资很快就能够回本,采矿业的投资大,回报也大,几乎没有什么风险。资本天然就有避险属性。

不过董良之前就已经给未来基金定过基调。

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钱,未来基金不要去跟那些商人争。

未来基金既要赚钱,又要能够对华族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所以董良摇了摇头道:“诗琳娜,你记住,别人都跑去做的生意,咱们就不要做,这不是怕有人说咱们家利用权势去跟他们抢钱,而是因为当所有人都去做的时候,那么那个产业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

“接下来,我们华族将开始大规模修建电厂。咱们继续加大对电器设备生产制造的投资,这个产业至少在几十年内都是朝阳产业。另外,将我们在航运上的钱抽回来,最近投资到航运上的资金很多,你去将这1份钱拿去投到交通部招股建设的飞艇运输公司中去……”

在投资方面,诗琳娜自然是听董良的。他是华族的掌舵人,这艘大船未来要向哪个方向发展,只有董良是最清楚的。

华族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1个是电气化带来的新兴产业升级,华族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适合建立水电厂。而电力推广之后,电器的应用也肯定要推广,要不然发出来的电谁去用掉啊。

将电发出来,使用掉,无论是照明、取暖,还是驱动机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创造了价值,社会财富也得到了积累。

同时,作为过来人,董良要求华族在1开始的时候就定下以水电、风电为主,火力发电为辅的发展理念。

从本质上来说,华族的发展理念中有1个核心内容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考虑,包括扩大华族控制的领地也是为华族未来的人口增长提供备用的容纳空间。

这1思想与后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而后世在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却面临巨大的困难。

因为西方人已经制定了1套模式,这套模式是以透支资源为前提。同时他们还鼓励人们享乐、浪费,以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