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被业火笼罩的耶和华,唐宋嘴角浮现出一抹笑容。
业火反噬,这是吞噬了太多的信仰香火。
唐宋抬头看向那一团团浓密如星辰的白色光球,那浓郁之极信仰香火,那是兆亿信徒虔诚的信仰,这些信仰香火之力加起来足以缔造一尊青赦神祇。
红,白,青,紫,在阎浮世界中,远古天庭的青赦神祇可至少是火部正神一级,其中不乏上古真仙,金仙这等大能。
可惜,蛮夷野神不识天数,不懂得化解香火反噬,
没有化解之法,即便是阎浮世界上古天庭那些青赦大神也不敢这么吸纳香火。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在阎浮世界,真正能化解香火反噬之苦的势力还真没有几个。
唐宋识海深处,烙印着阎浮世界根源的诸多法门,其中,能解香火之苦的唯有上古天庭的封神榜,梵教极乐世界的八宝功德池,幽冥血海冥河道人的业火红莲。
封神榜传说是天道神器,众人欲念形成的香火反噬自然没办法和天道相比。
而且这些众生香火,天庭众神也不像耶和华这样头铁,直接吞噬吸收,而是经过层层过滤之后,形成名为天银的纯净念力,被天庭当做俸禄发给下面的各级神祇。
虽然说有诸般的好处,不过上了天庭的封神榜,生死便在大天尊的一念之间,所以即便在上古天庭,真正有职司的神祇,上至六部正神,下到土地,山神,大多都是死后封神。
正经修士,除非是道途无望,没有哪个肯接受封神符诏,成为神祇。
即便到了唐宋穿越时,上古天庭不知所踪,很多土地,山神,河神都是大些大派赦封。
这些神祇,却是成了那些大派前路无望弟子的福利,寿元将近,不想转世投胎,便请一道符诏,在人间做神祇,厮混几百年,阴灵寿尽再行转世投胎。
反正不过几百年,对于这些神祇来说,没有更上一步的念头,也就不用担心这些香火反噬。
梵教的很多功法都有金身一说,其中不乏聚拢香火神力炼制的金身。
这种速成法门,也使得梵教在阎浮世界凡间大修庙宇,香火鼎盛。
香火有毒,这些贼秃却有自己的规避办法,
其一便是转世,将香火祭炼出的金身供奉于庙宇,舍利裹挟灵魂转世投胎。
幽冥界有佛门大能开后门,这些秃驴带着意识在六道轮回中滚一圈,身上的业力便洗的白净。
到时重新修炼,再取回自己的金身,至于香火之毒。
阿弥陀佛,雾非雾,花非花,前尘往事,观贫僧何事!
这种大开方便之门的办法,倒是和唐宋洗钱的办法差不多,把钱在金融市场,在古董拍卖行,在股票市场,滚一圈,那就是合法的钞票。
有的和尚,转世七八次,十几次,号称是十世修行的好人。
等这些金身法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数量太大,瞒不过FBI(天道),等天道追查下来,他们就飞升西方极乐世界,将金身舍利在八宝功德池内滚上一滚。
便成为一尊清清白白的金身罗汉。
也正是凭着封神榜和八宝功德池天庭和灵山才能称雄上古,成就了佛尊和大天尊的威名。
至于像耶和华这种生吞硬吃的操作,就如同街边拿着枪躲在巷子里抢劫的小混混,在唐宋这种黑帮大佬看来,活干的太糙了!
封神榜和八宝功德池唐宋具现不出来,不过,有件东西,他倒是可以试试!
唐宋身上血光一敛,一黑一白两道气息从他体内冲出,在他头顶化为一個硕大的太极图隐隐旋转。
至阴至寒的太阴之气和至阳至刚的太阳之气相生相克相互衍化,阴阳二气交汇处,隐隐激荡出了点点金光四处飘落,
渐渐的在唐宋的头顶化为一蓬小小的金色云床,点点金光从云床边滴落,宛如檐前滴水络绎不绝,
金光坠落了数丈后,就化为朵朵拇指大小的金莲绽放开开,恰恰托住了唐宋的身体。
唐宋右手拂过左手腕的现实宝石,周身意识法力灌输到现实宝石中,利用现实宝石的能力,构建着他意识海深处的那件神器。
随着唐宋手边的现实宝石绽放红色的光芒,四杆幽魂白骨幡簌簌作响,
白骨幡的阵法空间内,再一次被黑暗所笼罩,只是这一次不同的是,黑雾中,鬼门关愈发清晰,
恍惚间似有沉重门户洞开之声又传来万千人声山呼朝拜之音
耶和华强忍着被烈焰焚烧之苦,打算再施展出自己的大预言术,破开这些黑雾时,一道金光闪闪的恍若帝王天子的虚影突然自鬼门关内走出,径直来到了他面前。
这一尊神祗虚影身穿古时帝王服饰,肋下悬剑,头戴冕旒,双手捧圭,脸呈做紫红色!
方一现身出来便在周身上下形成一道强横无比的金光瑞气,雾蒙蒙霞光万道,烟蒙蒙祥云盖顶,无边气息席卷四方天地,
这气势几乎瞬间就将整个天堂山空间笼罩在中央,一股森样气象恍如山岳般压了下来。
这股气势即便是奥丁和古一都为之震动,奥丁握紧了手里的永恒之枪,古一也将扇子收了起来,抚摸着胸前的阿戈摩托之眼,手指暗暗掐动。
在他观测到的时间线里,可没有看到这个不知来历的神祇。
奥丁运转神力,凝聚于独目,透过那神祗身外层层金光,想要看清楚那神祇虚影的真貌。
他觉察这尊神祗气息恐怖的有些吓人,奥丁忍不住看向唐宋,询问道:“唐小子,你召唤出的这位神祇是谁?他的真身实力我觉得至少在天父神以上!”
唐宋笑眯眯看着幽魂白骨幡构建出鬼门关前的耶和华。
“刚刚这位上帝不是说,即便东方神话传说中的阎罗王来了,也要向他行礼吗,这位就是阎罗天子,阎罗王!我倒是要看看这礼,他受不受得住!”
前文说过,唐宋这四杆幽魂白骨幡是集禾山道,黄泉道两家所长,其中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