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心,随即消失不见。
只见,断断续续的青色灵光,竟然不下百道。
其实,每一道青色灵光,都代表莫飞编制的一种场景。为了增加魂影幻真术的威力,第一次施展此术,便拼劲全力编制了不下百个场景,算是极限了。
见此术成功施展,莫飞长长吐出一大口浊气,擦擦额头的汗珠,还算满意的点点头:“暂且是极限了,若是日后真的想要继续控制此人,再寻找更加高级的控奴手法吧。”
其实,魂影幻真术此种控奴手法,不是不能对妖兽施展。只是,此术与清音妙欲们的魅兽魔音恰好相反,灵智越高,反而更加会深陷此术的控制之中。灵智低下的妖兽,倒是不太会被此术轻易控制。
不管如何,总算做好了第一步打算。不仅将此人圣蛊控制,而且完成了一种还算可行的控奴术法,魂影幻真术。
二者之中,其实第一种反倒是更难完成的一项。
魂影幻真术,只要修习过此术的修士,几乎都可以施展。
但是,想要完成对圣蛊的控制,可不是那般简单的一件事情。
三叶真龙彩蛊毕竟是神秘莫测真蛊圣祠的圣蛊,尽管这一只只是一叶真龙彩蛊,但是,一个外人想要轻易在其身上施展控制手段,最少一般的灵师境修士,甚至是木心境修士都不太可能。
也多亏莫飞恰好有钩形法器与坎离育蛊灵盅在手,才能看似轻易的完成此事。
钩形法器不用多说了,单看当初神秘女修如此在意,便能知晓不简单。而且,莫飞也能看出一二。
而坎离育蛊灵盅,则是木心境大圆满修士都极为在意,甚至不能拥有之物。在真蛊圣祠又有特殊的地位,可见,绝对不会简单了。再者,单单能够轻而易举的克制威力巨大的圣蛊这一点,就能说明很多了。
其实,坎离育蛊灵盅对蛊虫的强大克制作用,并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事实上,坎离育蛊灵盅的主要作用是对蛊虫的培育与优化进阶。
莫飞对蛊虫知晓的不多,但是,大概知晓一些。
尤其是,在遇到真蛊圣祠之后,更是对蛊虫的信息进行一番恶补。
御蛊术,其实一直被认为是邪魔外道,也不算是魔道吧,称之为邪,倒是更加贴切。
而,御蛊术的关键自然就是各类蛊虫了。
拥有强大的蛊虫,是每一个御蛊师的梦想,毕竟,蛊虫越是强大,他们的实力就越发的强大。
但是,想要培育一只强大的蛊虫,哪有那般容易。首先珍惜蛊虫本就难寻,即便有只珍贵蛊虫,想要培育起来也是极为困难缓慢。
不仅需要各种珍贵的材料,还需要一类特殊的法器,此种法器大都习惯上被称为“盅”。
“盅”的形状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并非只有酒盅一种形状。但是,都被归为“盅”的一类。
坎离育蛊灵盅就是“盅”类法器中极为珍贵罕见的法器,同时其恰好是酒盅形状而已。
而且,御蛊师一般不说是培育蛊虫,而是说“炼蛊”。因为,他们都是将蛊虫放在“盅”内,配合特殊的手法和材料,对蛊虫进行“炼制”,从而使得蛊虫成长,优化,甚至是异化。
炼蛊,其实有些类似与炼丹,炼器,但是远比炼丹与炼器更加困难,晦涩和少见。
同时,御蛊师也被称为炼蛊师,就如同炼丹师,炼器师一样。
而且,莫飞正是借助坎离育蛊灵盅对蛊虫的培育作用,才能将钩形法器之上的细丝融入其体内。
钩形法器之上的血色小蛇对蛊虫有吞食的欲望,说明,蛊虫对其有好处。反过来,蛊虫对血色小蛇显然非常畏惧。从而表明,血色小蛇是远高于蛊虫的存在。
莫飞强行从血色小蛇体内抽取一条细丝,融合到蛊虫之中,不仅能够很好的控制蛊虫,其实对蛊虫也有极大的好处。
这就有些类似,低阶妖兽吞食高阶妖兽的血肉,有很大的好处一样。
如此,莫飞虽然不懂什么炼蛊,但是阴差阳错的对圣蛊进行了一次“炼”的过程。
当然,莫飞对此也有所察觉,同时,这也是能够利诱骨子的一个方面。
莫飞心中非常清楚,真蛊圣祠的所谓骨子,鬼子,血子甚至圣子,其实都是真蛊圣祠精心培育起来的各类祭品罢了。
莫飞甚至觉得,真蛊圣祠的这种行为,倒是像是一种“炼蛊”的过程。
因为,在查阅有关蛊虫典籍的时候。莫飞曾经看到过一种炼蛊师常用的手段:众多蛊虫相互残杀,吞食,选择出最优的一只蛊盅。
骨楼,鬼堂,血殿中众多的普通修士被选择出骨子,鬼子,血子,算是第一次淘汰。
之后,再进行所谓“子”之间的竞争,追求成为他们极为渴求的圣子,算是第二次淘汰。
圣子之上,是否还有什么,莫飞便不得而知了。
想到此处,莫飞觉得真蛊圣祠当真是可怕之极。若不是自己无意中知晓了有关“子”的秘密,任谁都很难想象,那些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众子,不过是一只只的“蛊虫”?
自然,这些不过是莫飞在知晓有限信息而对真蛊圣祠的一点推测,是否真的如此,实在难以知晓。或许,只有真蛊圣祠真正的高层修士才会知晓吧。
摇摇头,莫飞看看被困在幻森阵法之中已经精疲力竭,没有丝毫反抗能力,并且被众多青色藤蔓缠的死死的两名人形武器。
微微一笑,对幻森阵盘一点,二人的身影同样落到身前,完全如同两条死狗了。
对于这二人,处理起来倒是简单很多。毕竟,显然他们的身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估计也就是类似与护卫,甚至是护卫都称不上吧。
想了一下,同样将二人黑袍收起,露出真容。
虽然两人脸上都长出一些好似某种妖兽的黑色毛发,显得极为诡异莫名,但是莫飞依旧认出了其中一人,竟然又是一个“熟人”。
其中一人竟然是当初在连山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