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活,不需要多聪明就能做,但就靠一个手熟心细,要找一个代替的,还真难。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刘彻都很头疼。
现在不必了,老眼昏花,照样继续当值。
看刘彻少有的喜形于色,大家才知道这东西究竟有多厉害。
不少眼睛看不清的人,立刻就想体验一下眼镜的好处。
但谁敢虎口夺食?
刘彻看了一圈,目光还是回到了卫子夫身上。
看不清楚时还好,就觉得卫子夫高一点,现在看得清了,那叫一个美。
霍海知道刘彻在想什麽,毕竟丈母娘,霍海看卫长公主也是这样的。
这叫一个,『你近视眼,见我如山中群鸟得见凤,戴上眼镜你见我如世间凡俗见天仙』。
刘彻不知道怎麽的,花花心思就动了:「皇后,朕好久没和你一起赏花了。」
「现在戴上这眼镜,所见一切突然就清晰了起来,请皇后跟朕一起去赏赏花怎麽样?」
卫子夫有点不适应,顶着这麽豪华的头饰,走的很重的!
但是,头戴凤冠不出去溜一圈,岂不是等于锦衣夜行?
于是欣然答应。
刘彻和卫子夫走在前面,其他人都在后面跟着去游园。
大部分人都走了,卫长公主才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的打量了起来:「这个除了赚钱,还有别的用吗?总觉得反光这麽厉害,应该有大用。」
霍海点头。
的确是有大用的。
卫长公主:「你怎麽不去游园呢?」
霍海:「那有什麽好看的,陛下跟皇后去玩儿,我去当……」
本来想说灯泡的,还是算了。
卫长公主:「最近在干什麽?」
霍海:「在审字典。」
「现在学习简体字的太多了,加入研究院的儒家黄老道学者都在研究所有的字的对应,避免我写错了字。」
「乾脆就考证所有字的来历,做成字典。」
这个活儿其实还挺难做的。
因为对于霍海而言,很清楚除了春秋战国的字体之外,至少应该有个金文有个甲骨文。
因为汉室很多贵族就是六国旧贵族后裔,所以实际上很多人家里至今还保存了部分金文字形,虽然大部分人不认识金文,但是要研究出来,并不太费事儿。
甲骨文就很费劲了。
虽然甲骨也就是药材中的龙骨,常年都有出土,但要研究上面的字其实挺难得。
更别提,甲骨文本身也是成熟的字体,在此之前这片大地上肯定还有至少一种甚至两种半成熟或原始字体。
霍海就知道前世出土过上百个比甲骨文早几千年的字符。
但这些要找到都很费劲,别说翻译了。
所以,目前的字,很多研究起来都很麻烦。
霍海乾脆全部投入了上去。
卫长公主:「研究字的典故,是指研究字的起源麽?」
霍海摆头:「我们研究院成立的研究组已经达成了一致,在周朝的金文之前,商朝肯定还有一种文字,之前的夏朝应该也有文字,更早的唐朝,虞朝肯定都有自己的文字。」
「所以,我们只能用从现在往前倒推到我们最了解的周朝初始之前,去研究所有的字是怎麽产生的。」
这不研究不要紧,一研究,其实有很多很意外的事情。
比如说三国有个人叫做锺繇,也就是锺会的父亲,那个大书法家。
这个名字,读作锺摇。
但有些人会把它读作锺游。
霍海还记得读书时,老师专门讲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有点文化』『不要瞎读』『否则丢人』。
但是最近研究字的诞生后。
霍海才知道,繇就是服劳役的意思,这个字,本身是读油的!
原因是上古时代,有一条河,叫做油水!
油水为什麽叫做油水没人知道,估计一开始取名的时候没有对应的字,只有名字的读音罢了。
那为什麽写成油水呢?
因为这条河老出问题,需要治水。
这反反覆覆治水,它不就有油水了麽?
当然了,这是研究组的推测,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油水原本的河流样子,长得像油字的另外半边的原始结构。
或者乾脆这条河旁边以前出产猛火油(石油),所以叫油水。
而后来,这条河改名叫了繇水,同样读作油。
为什麽呢?因为反覆治水,在进入周朝之后,纯纯的奴隶制,又加强了中央统治之后,就没有油水可以捞了。
反而需要不停有人去这儿服徭役,所以叫做繇水。
说白了,锺繇,本来就读作锺游,就是因为太多人没文化,才把它读作了徭。
这是有文化有学识的人,对大多数人的一次妥协。
就跟坐骑,谁这些字一样。
霍海讲述了这个字的大概研究情况。
卫长公主:「这条河经常出问题,肯定有一段是从南往北的,就像大河一样。」
「这样一来,上游春天气温下降了,已经化冰了,下游的却还冰封着,就导致了春汛。」
霍海:「应该是这样的。」
卫长公主:「研究这个干嘛?有什麽意思?」
霍海:「可以互相佐证啊。」
「我们研究一个字的结构,就能知道这个字和写法相似的字是不是有联系。」
就说繇的系字半边,本身就是有意思。
为什麽徭役写成,繇?因为系,就是绑在一起。系就是把绳套在人脖子上,也就是奴隶的意思,奴隶在油水旁边服役,所以才叫做繇其实就是徭和系各取了半边,合成了一个新字,又去了油水的字音,形成了三拼字。
而系也不完全是绑起来,本身维系在一起,也叫做系。
比如骨架,本身也是一种系。
霍海在旁边拿起太子学习用的纸笔,写下了一个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