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出兵必须要有理由。
没有理由,就不能出兵。
所以,滇王明知道自己赢不了,早就想投了。苏武知道自己现在在滇国区域掌握的权利比滇王本人还大,但就是没理由出兵。
双方陷入了死循环。
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怎麽想的。
语言不通害死人!
虽然如同张叔一样的滇人都在学习大汉的语言,但是他们也在接受大汉的思想。
他们接受大汉的思想后,就全盘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原始思维。
所以他们从思维上就没有认知到国王不投降是因为国王不知道可以直接投。
在大汉的思维体系里,这叫『负隅顽抗』或者也可以叫『强硬』。
双方在这个大乌龙里面疯狂的转圈。
终于尝羌听到了天大的好消息。
大汉派遣的大军从长安来到了蜀郡,马上就要到滇国来了。
只要他们一离开大汉蜀郡边缘,就等于战争开始,战争开始,自己就可以投了!
尝羌想哭,妈的自己本质上就是个镇长,附近千里的人非要跟我效忠让我当王。
他们又不给我交税,名义上认我当王我能怎麽办?
大汉一千个镇的人口组成的大军就蹲在边境上。
他们又不打我,就吓我,吓了两年!
「你们拷打了我三天三夜让我老实回答问题,你们倒是特麽问啊!!快问啊!!!」
尝羌已经急不可耐的让使者等在边境上了。
只要大汉的军队越过国境线一米,使者马上就上前投降。
然后尝羌马上就从后方赶到前线亲自按照大汉的规矩送上降书。
卫广带领大军到了之后,选择了更适合进攻滇国的位置,从金沙江西侧一条支流开始渡河。
苏武的人,从金沙江南端的另外一条支流开始渡河。
从北滇往中部进发。
船队刚刚出发往对岸走,苏武就在望远镜里,看到对岸有人举白旗。
苏武脸一黑。
到了岸上,苏武就拿到了降书。
降书原原本本写清楚了滇国的由来。
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楚将庄礄率军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滇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遵从当地习俗建立滇国。
而后,所有滇人就认滇王为主。
但是滇王并没有维持军队,而是融入了滇的生活习惯,活成了一个镇长。
一百五十年后,战胜了秦军的汉军终于来到了这里。
于是滇王选择投降。
苏武立刻询问:「既然投降,以前为什麽不投?」
使者:「将军,你们都没派兵攻打,我们怎麽投降?」
苏武听出了猫腻,继续询问,才知道是怎麽回事。
然后苏武想了半天,憋出一句:「当初张骞太守往南探索的军队被你们阻挡,你们当时为什麽不投?」
使者瞪大了眼睛:「将军你在说什麽笑话,就算我们滇国军队再少也有两千多,你们来俩人,我们就投了????」
苏武:「所以我现在带着两万人来了,你们就投了?」
使者:「对啊!我王在赶来的路上。过几天我王亲自递上降书给大汉的皇帝,我王愿意对大汉的皇帝效忠,不求封侯,封个十来等级的爵位就行。」
苏武:「……」
这件逆天的事情的情报送去长安的路上时。
刘彻还在观望千乘。
霍海!还在千乘!
千乘各方面的框架体系全都搭建出来了,霍海还是没南下。
不是刘彻质疑霍海,霍海是根本不可能黑在千乘这个地方不走了的。
难道千乘的人还能跟着霍海反大汉?
不可能。
但霍海为什麽还在千乘?
到了这个时候,刘彻终于反应过来了。
霍海留在千乘,绝对不是为了发展千乘本身。
而是为了新式轮船!
自己分析错了!
一开始,刘彻认为,千乘的经济大发展,加上千乘能够吸收四周的养分过来,形成循环,让经济发展起来,工业规模化,物产变多,人口变多,更多人口参与航海。
这样才能刺激航海业的发展。
所以霍海留在千乘的目的是发展千乘的经济。
但是霍海没这个意思。
的确,刘彻分析的很对,千乘的发达,是大汉航海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大汉大规模通往新大陆掌握新大陆的关键。
但!千乘的发展其实不需要霍海的提速或者增加光环。
资本的力量市场的调配会主动让千乘发展成一个发达的地区。
霍海留在这里的确加速了这个过程,但这不是霍海留下的目的,只是霍海留在这里引发的变化而已。
霍海看中的,恰恰是螺旋桨铁甲舰本身!
这个时代的人惊讶于明轮轮船的厉害,比起以前的船,简直是划时代的产物。
但是霍海知道,明轮轮船不够稳定,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给学去。
但螺旋桨轮船,将会是别的国家的人根本看不懂的存在。
只要不拿到设计图,任他再聪明的人,看到轮船,也不可能脑补出它的动力系统,根本无从模仿。
这样才能从技术上杜绝其他国家学习的可能。
只有有了螺旋桨轮船,大汉才是真正的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的神。
终于,中秋都过了,已经是九月份了。
新的钢骨铁甲舰,终于下水了。
新的钢骨融合了大量这一年才开发出的新技术,整条船长达九十米,宽达到了三十二米。
整条船取消掉明轮之后依旧如此之宽。
这条船刨除三千公里直线范围内要燃烧的煤炭,以及船员与他们的生活物资之外,还拥有七百吨载重量!
如果钢铁铆接技术再进一步,真正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