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上,此时正有几个工作人员在屋内架设摄影机,趁着开拍之前,拿着剧本正和三叔对戏。
他这次挑的这部电影,一共找到了三个版本。
《彷徨之刃》这部电影,最初是改编自岛国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作品。
第一版肯定是日版,这部片张秦川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感觉差了点意思,因为生活背景、社会背景、还有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他看日版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感觉哪里怪怪的,甚至有些地方他都有点不太能理解。
而到了韩版的彷徨之刃,就好了那么一点,虽然是把故事背景搬到了韩国,但从故事里,还是能看出原著的一些剧情和设定的。
这玩意走的是理想派路子,男主报仇无门,被神秘人操作中暗中寻找线索,这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岛国人最喜欢玩。
美其名曰宿命感。
其实这种东西,就是变相的偷窥、控制狂,本质上就带着岛国人标志性的变态。
而韩国人也一样,在韩版的剧情里,也有这样的桥段。
至于华国版这个翻拍再翻拍的版本,那就有点一言难尽了。
演员挑的还不错,但错就错在故事挑的不行。
因为这玩意,只要把它背景放下国内,它天生就水土不服!
韩国人之所以能拍,那是因为他们毕竟被岛国殖民了那么多年,他们双方有很多“文化和习俗”还有行事风格都很接近。
所以韩国人可以拍,但这个故事放在国内再翻拍,而且还保持原故事框架不动,就显得很假、很虚,也就是不接地气。
这和演员无关,哪怕是演员演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身边的朋友,跟这个人说他熟识的一个领域内的八卦,如何如何的。
因为这个人对这个领域很熟悉,这种情况下,不管朋友说什么,他都没什么感觉,甚至有时候说错了,他还很想笑。
但如果他朋友换个他不熟悉的领域来说,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人对于陌生的事物,哪怕是有怀疑,但没见过、有陌生感,质疑就会少,因为不熟悉
就像华版的彷徨之刃,国内的观众还能对国内的环境不熟悉吗?
在大家都熟悉的情况下,这个故事本身又和国内的大环境很割裂,所以拍出来的电影,让观众看起来会很别扭。
张秦川虽然是个二把刀、半路出家的导演,但已经拍过两部电视剧的他,对行业内的这些东西,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理论上的了解的。
拍电视剧的时候,只要平铺直叙,把故事讲好,其他的细节就不用那么在意。
但现在拍电影,就不能全用拍电视剧时候的那一套了。
电影时间短,故事节奏快,一定要把逻辑做好,避免失真,让观众看出来。
如果他照着华版的彷徨之刃拍,其他的先不说,就东野圭吾的那部作品,有多少华国人看过的?
再加上原剧都不行,那他这个二创该怎么临摹?
那不是找死吗?
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奔着韩版的彷徨之刃开刀,自己再魔改一番。
反正国内的观众,很多人都没出过国,他们对韩国也不了解,他不管拍出来的是啥,只要故事不是过于夸张,很多人是分不清真假的。
他张秦川说这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就连现在的喷子、小黑子,也没几十年后的那么有见识,因为现在网络不那么方便,现在的小黑子还不会查资料呢,没有资料怎么找到黑点去黑?
一个没出过国的小黑子,还能比人家在韩国从业过的归国导演懂得多?
“你说你,那么多场戏不能拍?为啥非要我先拍我这场戏?”
三叔有点不爽,这可是电影啊,开机第一个镜头就拍他,而且这么小的房间,又是在国外,大家不管手上有活儿的,还是手上没活儿的,都围进来看他这场戏。
这让张嘉一感觉亚历山大。
“啧?三叔,你可是咱们剧组的定海神针,主角!不先拍你拍谁?准备好了没?准备好咱们先来一条?”
“行吧。”
逼仄的房间内,这场戏的大概剧情是,三叔这位男主,按照神秘人的短信提示,找到了谋杀他女儿的凶手所在。
然后他在凶手的桌子里,发现了写着他女儿出事当天日期的光盘。
手边有电脑,又找到了光盘,三叔迫切想看一看,这张光盘里是什么。
但在这关键时刻,凶手回来了!
迫不得已之下,三叔只能躲在电脑桌后面的衣柜里。
然后就发生很虐的一幕,凶手看着电脑上还没来得及关闭的文件夹,顺手就点开了文件夹里的视频。
而三叔就站在衣柜里,透过门缝,看到了电脑上播放的视频。
视频里就是他女儿遇害当时的录像。
看着视频里女儿的惨状,镜头全程要对着三叔的脸,拍他脸上的微表情。
这是一场极其考验演技、也很容易出彩的一场戏。
要演出一个父亲,经过千辛万苦,从绝望中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然后终于找到了凶手之一的那种感觉。
躲在衣柜里的小心翼翼、看到视频后的那种心痛、绝望、无助、后悔、然后痛彻心扉,最后在发怒,进而奋不顾身的冲出衣柜,找凶手拼命
“咔!”
试拍两分钟,三叔脸上的表情有那么点意思,但和张秦川想要的还是相差甚远。
这回不是拍电视剧,该抓的细节多少要抓一抓。
哪怕是这条意思已经到位了,但他想要的那种感情丰富、有层次感的感觉,三叔没演出来
搓了搓脸,张嘉一看着围在周围看戏的人,老刘抱着双臂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看着老刘的表情,三叔舔了舔嘴唇,走到张秦川身边。
“还不行嘛?”
“三叔,你就想想,要是你的孩子真就这么死了,你带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