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计划赶不上变化,按照对刊物社的原定计划,审稿团队是集齐其他高中的人。
分点“权利”出去,校刊才能走进其他学校。
可现在,《少年》一炮而红了。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一刊难求。
当务之急是是要组建一个审稿团队。光是李古圆和顾陆两人,时间是真不够用。
关键是也不好找。
因为决定稿件是否通过,还是要一定知识储备。
刊物社招人是明智的。
第一期名号已经打出去了,第二期就有好多人想投稿。
都知道没有稿费也想投。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精神,这是青年人的朝气。
“少年强则国强,感觉高中校刊《少年》,承载不了这么大大因果!在人人日报上才合适。”
“我相反,觉得在新开班的校刊上正合适。因为顾陆是少年,而这也是他写给其他青少年的。”
“少年中国说,校刊叫《少年》,我想去投稿了。鄙人写文方面还是比较有本事。”
“想得美,人家是高中校刊,只接受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稿子。而且我感觉,质量挺高的。除了王炸,《未能知道的花名》写得挺好,我还记得作者叫李古圆。”
“质量高不高无所谓,给你摆个事实,《少年中国说》的存在,这个校刊,往后五年八年十年哪怕再差,这校刊也会一直存在。因为少年中国说!”
“初中也能投稿?渠道在什么地方,外省的可以吗?我让我孩子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