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笑。
对于他们而言,女俘就是消耗品。
只要用坏了,再去大明重新劫掠就是了。
反正那个国家人多,怎么杀都杀不完。
重新回到大屋里,这群倭寇开始大口喝起了酒来。
大明的酒,太烈了,这些倭寇格外珍惜,不敢多饮。
但喝得少了,又过不了瘾。
于是,他们便想出来了一个妙招:通常的饮用方式,用一碗酒,混合两碗清水。
这种淡酒有隐约的酒香,而且酒味没彻底跑散,喝得多了仍然会感觉微醺。
所以这种酒便被他们称之为了“清酒”。
此时,这群倭寇一边喝着清酒,一边啃着鱼羹,格外开心。
夜色浓郁,乌云将月亮挡在了门外。
借着稀薄的光亮,郑和所率领的大军,正裹着夜行衣,将长刀用布包住,以免漏出反光。
此时,人人都把刀叼在了嘴里,迅速朝着这处方向移动。
根据先前逼供的成果来看,那群经常袭扰、残杀大明沿海渔民的倭寇,应该就是住在这一处大屋子里。
嗯,倘若这玩意儿也好意思被称之为屋的话。
郑和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居住环境恶劣,而对这群豺狼虎豹有一丁点儿的轻慢。
否则的话,这次也不可能会是他亲自带队,前来突袭了。
“将军,都已经准备妥了。”
一名资深斥候,从远处的草垛里慢慢探出身子,闪身到了郑和的身侧,压低声音回复道。
郑和微微颔首,对着身后众人打了个手势。
紧接着,众人齐齐站起身来,沉默地朝着大屋子发动了冲锋。
没有任何的阻拦。
甚至连绊马索、陷坑都没有。
郑和的水兵们便如此这般地发起了冲锋。
不多时,大屋子里便传出了鬼哭狼嚎的哀鸣。
像极了猴子在临死前的惨叫。
郑和的眼中闪过一抹暴戾之色,他双手拄着长刀,静静站在原地等待着。
但凡有倭寇足够幸运,能逃出大屋子的,他都不介意给这些幸运儿们再补上一刀。
郑和屠灭倭寇的捷报,传回到了荆州城。
此时,正放在湘王朱柏的书案上。
困扰大明沿海百姓们多年的心头大患,就此被连根拔除,彻底剿灭!
此外,还缴获了数量惊人的战利品。
郑和还额外手书了一封信,是关于他在倭岛的所见所闻。
他在信上说,倭岛上的这些居民,极有可能是秦时徐福带着三百童男童女东渡时,所定居的地方。
最为确凿的证据,便是他在岛上发现了不少秦时的竹简、甲胄等物。
为避免这些东西外流,他全都一把火烧掉了。
同时,他还在岛上发现了一处天然形成的露天银矿,其面积之大,几乎蔓延至一整座山头都是!
听当地人把这地方叫做“石见山”,郑和不由嗤之以鼻:“这山头连石头都没几块,遍地都是银矿,倒不如叫它‘银见山’,正巧也符合尔等低劣秉性!”
遂将银矿石装满所有船只,将其运载归航。
看完了郑和的书信之后,朱柏将其重写折好,放到了一旁。
沉吟片刻,他从书案下的抽屉里,抽出了一副海图。
那是由他自已亲笔绘制的世界地图。
当初在与郑和交流的时候,郑和就曾说起过,他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
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当船只离开海港,驶向远方的时候,最后从人们视线之中消失的是船的桅杆。
也就是说,在远处的海平面,是要比自已所在的方位底很多的。
按照生活的常理而言,应该是“水往低处流”才对,可奇怪的是海水却并没有流向更低处。
因此,他才推断出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而我们人类这是在这个圆球上的生活着的。
只是有一点让他感觉不甚明白,那就是生活在这球体另外一边的人类,会不会天地是相反的?
人类会不会是头朝地、脚朝天生活的。
不得不说,郑和的想法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尤其是在这个科技正在萌芽、发展的阶段。
朱柏并没有打算用自已的知识,去刻意扭曲郑和的理解。
那种揠苗助长的行为要不得。
没有充分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即便他强行让郑和相信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二把刀水准,没用。
所以,为了让郑和能够尽快开眼看世界,他亲手为郑和绘制了一张海事图。
“既然倭寇已经平定,那么郑和也就可以回来了。”
“正好,在本王的计划安排之中,后面还有一桩很是重要的大事,需要安排他去处置。”
伺候在旁边的铁鹰士默默记了下来,准备晚些时候就去飞鸽传书。
“殿下,郑和将军一行人,是否需要绕开顺天府呢?毕竟那边耳朵嘴杂,耳目众多,臣担心别有用心者,会说出对殿下不利的言论。”
“这事情可不是绕开就能解决的。”
朱柏缓缓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再说了,本王连铁浮屠这等天下雄兵都展现出来了,至于郑和的水师,自然也没甚藏着掖着的必要了。”
“反正孤人就在荆州城安分就藩了,根本不会去他顺天府,故意让他犯恶心。”
“但求一个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是。”
得到了确切答复之后,铁鹰士缓缓后退,消失在了阴影之中。
不多时,一只信鸽便从湘王殿下的某处偏僻院子里振翅,而后飞上了天空。
……
大明的胶州湾,算得上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出海口之一了。
每日里都有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海员,随着海风抵达这一处海港,进行货物的装卸与运输。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