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盛唐挽歌> 第115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全忠曾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5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全忠曾住(2 / 3)

节帅需要你打着回纥人的旗号,去偷袭返回幽州的契丹人。抢来的金银财帛,你部直接分了便是,不必报备。

记得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做得手段干净一点,不要让本节帅失望。

这也是圣人的意思。”

方有德伸出手指,对着天指了指,意味深长的说道。

听到这话,本来还跃跃欲试的仆固怀恩,忽然有些犹疑了。

他这才明白,想获得别人的信任,顺风仗的时候出来赶场子,恐怕分量还不太够!

只有将把柄交给对方,才能获得绝对的信任!

这个活接还是不接,是个大问题。

接了,自然就上了大唐的船,成为大唐所承认的“城旁”部落。有了这根粗大腿,立足于草原不在话下。

但契丹人不好惹,偷袭也有风险。事情败露后,大唐很可能翻脸说并非自己指使,都是仆固部看契丹人的财帛眼红才动手劫掠的!

这件事可谓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那么不接这差事会怎样呢?

不接的话,方有德固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把仆固部怎么样,但长远看,仆固部在草原上就很难立足了。大唐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也会心存芥蒂,找机会给仆固部穿小鞋。

看似可以拒绝,实则选无可选。

脑子转得很快,仆固怀恩抱拳行礼道:“这件事就交给末将处理了!”

“好,你去吧,一定要办得隐秘,干净利落。

事成之后,本节帅会为你向圣人请功。无论是你还是仆固部,朝廷都不会吝啬。当然了,这件事不会对外透露。”

方有德一脸殷切期盼,抛出了杀手锏,把饼画得大大的。

等仆固怀恩领命而去,方有德这才松了口气,脸色并非在别人面前那样欣喜而自信。

这些草原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通常都是上限很低,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里面的领袖更是如走马灯一般的换,让人应接不暇。

但是,这种部落制度的结构,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堪比野草。

北方是突厥人的时候,大唐就在这里。

如今北方是铁勒诸部的天下,大唐还在这里。

只不过,草原依旧是草原人的草原,而并非是大唐的草原。

大唐只不过是采用羁縻制度,暂时稳住这一块而已。

草原的混乱与桀骜不驯是常态,相安无事才是需要强力人为干预。

就算大唐圣人来灵州与草原铁勒诸部会盟,又能如何呢,又能安稳多少年呢?

草原人是杀不完的!

“罢了,只要没有安禄山,后面就没我操心的事情了。”

方有德叹了口气,喃喃自语的说道。

……

长安已经下起了大雪,住在平康坊的李林甫,正在书房里改《唐六典》的稿子。

前任编撰张九龄等人,写得实在是太概括,除了专业人士外,其他人根本看不懂。

李林甫做的事情,并不是扩大官职的记录范围,绝大部分的“流外官”,都没有被记录在《唐六典》里面。

不过李林甫也不是没有建树,他的主要工作,便是给《唐六典》加注释。

这个工作量还真不小,因为所谓“注释”,就是告诉查阅典籍的人,某一个官职,它的来历如何,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权责等等。其实这才是《唐六典》的精髓所在。

很繁琐的工作,因为注释的工作量,起码是原文的三倍以上!

“唉,方有德若是入朝为相,我便没有立锥之地了啊。”

李林甫放下笔,忍不住感慨叹息了一句。

方有德这两年如彗星一般窜起,可谓是从龙旧臣里面起来得最晚,爬得又最快的人,堪称是厚积薄发!

之前,李林甫也没把方有德当回事,因为对方的成就,多半都是军事上的。

而现在,李林甫在方有德身上,看到了张说的影子。

灵州会盟这件事,由方有德一手促成,李隆基到时候直接去摘桃子。这件事,李林甫没法忍了。

方有德太懂得基哥的心思,让李林甫都有些害怕!

如今灵州会盟已成定局,礼部官员都在准备了。没有意外的话,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唐天子李隆基便会领着部分朝臣前往灵州主持会盟。

这是自开元以来未有的荣耀时刻,李林甫很清楚,基哥除了女人以外,现在就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了!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李隆基现在就是喜欢有人对他歌功颂德。

朝臣们的奉承话他已经听腻了,现在他想听听草原上的铁勒诸部来吹嘘大唐的文治武功!

这一招要怎么破?

无解!

李林甫知道,现在的方有德圣眷只怕还在自己之上,处于“无敌”的状态。他不入朝,什么都好说。只要入朝,那肯定会影响自己的权势,要怎么破?

“只能徐徐图之了。”

李林甫叹了口气,对时局有一种无力感。

无论使用什么硬币套路,其实最后都绕不过李隆基这一环。

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没有任何作用,最后都要看皇帝是怎么想的。

皇帝说不行,那就是不行,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

做基哥喜欢的事,不做基哥厌烦的事,顺着基哥的意思办事,就是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着的不二法门。

“不如以退为进好了。”

李林甫忽然想到了一个妙招。

……

“这就是小城啊?”

看着眼前由沙土垒起来的城池,方重勇感觉它确实挺小的。

虽然城墙高得离谱。

这座城目测一公里长,宽连一公里都不到,四四方方的,坐落在一条河边,叫它“小城”名副其实。

沙州敦煌县有两座城,离得非常近,在河两岸,堪称是双子城。

小的那个就叫“小城”,不是形容它小,而是它就叫这个名字。沙州府衙、本地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