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历史军事>盛唐挽歌> 第554章 扶我起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4章 扶我起来……(2 / 3)

并没有呀,他只是卖出了“当官的资格”,但是选官的权力,还在吏部手中呀。

让买了明经科中举,拥有选官资格的人在家等着,按照吏部的用人规则,那些人最起码都要等三年。

谁知道三年后是什么光景呢?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一招的副作用还是可控的,却可以解朝廷缺钱的燃眉之急。

当初基哥让颜真卿办了很多无下限的差事,现在颜真卿也是有样学样,将那些招数提炼精华,以毒攻毒。

“准了,现在关中实行吧,江淮太远,就算收到了财帛,也很难平安运回关中。

颜爱卿量力而行吧,能收多少算多少。”

李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说道。

其实,颜真卿也就有此一说,没想过能在江南与两淮顺利实行。能在关中搜刮一番,应该就能暂时对付一下了。

“谨遵陛下之命。”

颜真卿对李躬身行了一礼。

此刻他发现在旁边一直不说话的李泌,有些过于安静了。

李看向他询问道:“李相公又有什么事情要说呢?”

“回陛下,河北贼军史思明部,已经从河东退回了幽州。

而贼军李宝臣部,则进入了洛阳,控制了伪帝李琬。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微臣建议,可以派遣使者去一趟幽州,给史思明封官,让贼军内部产生内讧。”

李泌慢条斯理的说道。

“行吧,此事你自己安排便是。”

李点点头,还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陛下,此事不可啊。”

颜真卿忽然站了出来,表达了不同意见,他看着李泌说道:“李相公,若是与史思明媾和,无疑是承认了河北独立。将来朝廷若是再想控制河北,一定是困难重重。不能为了一时的安稳,而给国家埋下隐患啊!”

招安史思明?

想什么呢!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明河北叛军叛乱有理?这样朝廷还怎么名正言顺的平叛?

一听李泌这个馊点子,颜真卿就气不打一处来。

“颜相公,现在国家内乱未平,剿灭贼军为上,其他的都可以徐徐图之。

若是可以招安史思明,则李宝臣必定独木难支。

朝廷兵马出潼关、出蒲州,可以攻破河阳三城与洛阳西面所有城池。

到时候贼军不战自乱,必定是疲于奔命。

至于史思明,将来可以慢慢收拾他。拿下洛阳,打通关中与关东的联系,方为第一要务啊!”

李泌是道家中人,本不想与人争执什么。只是看颜真卿似乎意见很大的样子,这才耐着性子解释了一番。

不得不说,李泌的说法也很有道理。河北再怎么说,离长安也有段距离,现在大家都是打明牌,很难有什么千里奔袭这样的场面,长安也不存在一日陷落的可能。

但洛阳可是卡住了长安东面的入口,让各地物资都无法运输到长安,这就很要命了。

长此以往,关中会出大事的!

如果官军能夺回洛阳,将河北叛军的势力彻底赶回河北,那么局面还可以慢慢收拾。

维持一个明面上的和平与统一。

所以派人劝降史思明,是这个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史思明若是跟李宝臣正式翻脸,则河北叛军已经不足为惧。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颜真卿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铿锵有力的丢出来这八个字!

今天招降了史思明,必然会丢弃幽州。那明日招降另一支叛军,又会丢失某个州。东一个西一个,长此以往,大唐不就藩镇遍地,支离破碎了吗?

颜真卿显然不赞同李泌的想法。

“派人去跟史思明接洽一下,也是无妨嘛。何不听听史思明说什么呢?”

一直坐着看戏的李,忽然慢悠悠的来了一句。

这下颜真卿也没话说了。

是啊,派人去跟史思明联络下又能如何呢?又不是说一定要招降他?

话都说这个份上,颜真卿也不好再坚持下去了。

“唉!”

他长叹一声,对李躬身行礼之后,自顾自的转身离去。

紫宸殿内的奏对还在继续,但颜真卿已经感觉这些跟自己都没什么关系了。

……

莱州州府掖县府衙内院里,莱州刺史郑,正在跟侄子、外甥,围着一个红泥小火炉,吃羊肉锅子。

这不是吃羊肉锅子的好时节,可是郑就是喜欢这一口啊!

千金难买我高兴!

“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捶真杏仁数枚,活火煮之,至骨亦縻烂。每惜此法不逢汉时,一关内候何足道哉!”

郑一边用筷子夹锅里的羊肉,一边对两个子侄介绍道,神采飞扬,啧啧感慨。

他吃个锅子就好像当了神仙一样,脸上写满了惬意快活。

然而侄儿王在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菜肴上,他忧心忡忡的问道:“舅父,听闻银枪孝节军占领了登州蓬莱。若是他们南下莱州,舅父要如何御敌呢?”

“那是什么?关我何事?”

郑一脸茫然反问道,也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舅父,银枪孝节军在河北的那些事您都不知道吗?还有天子弑父的事情……现在他们就是叛军啊!”

王在本身就是个小官,对朝廷的事情还挺关注的,他可没有郑那么心大。

像银枪孝节军这样的队伍,如果失去朝廷的管束,他们就是最强悍的盗匪。

盗匪过境意味着什么,那还用说吗?

可是荥阳郑氏出身的郑,似乎完全不将其放在心上。

他没有回答外甥的问题,而是看着院内的地上的枯叶感慨吟诗一首:

“早春见花枝,朝朝恨发迟。直看花落尽,却意未开时。

以此方人世,弥令感盛衰。始知山简绕,频向习家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