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5章 新闻播报(1 / 2)

第165章 新闻播报

现代社会。

缺乏基础教育的普通人,连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都很困难。

而在苏武的避难所。

由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设备的高度应用,这种人的价值就更加下滑。

养着他,甚至可能都还没有养一头猪的收益高。

因此,出于对未来发展的考虑。

分出一小部分的资源,将避难所中的那些年龄不到12岁,本就无法创造出什么价值的幼童,集中起来进行基础教育。

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当然,所谓的普及也就仅止于基础教育。

至于更进一步的高等教育。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

苏武只会择优选择其中少部分思维敏捷的精英,进行专门培养。

剩下的大部分人。

老老实实在普通岗位上做好螺丝钉的工作就够了。

医疗方面。

苏武在景园的物资仓库里,找到了大量的药品储备。

虽说不能治疗大病。

但是用来解决一些感冒,伤口流血等等的小伤小病,却没有什么问题。

再加上整个避难所30多万的人口中,本来就有不少的医护职业人员。

重建医疗体系的难度,几乎约等于没有。

“还有。”

“一些常见药的生产过程,其实并不复杂。”

“成本也很低。”

“所欠缺的无非就是一些专业的生产设备和培育原材料的空间。”

“这两样目前都能解决。”

“可以尝试在景园避难所那边,建设一条相关的药品生产线。”

“到时候不仅能够自用,也可以当做热门商品对外输出。”

对于药物。

苏武其实窥视已久。

它的生产消耗的资源极少,成品价格却又接近等重量的黄金。

哪怕后续因为大量产出,价格可能会持续暴跌。

但也仍然可以看作是一条极其富裕的金矿。

只是,这些美好的期望,都还需要时间来兑现。

说到底。

景园避难所,以及那数十万的人口,都不过才刚刚归附苏武手中一两天的时间。

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慢慢梳理。

傍晚,七点。

整个江河市,所有正在登录苏武的互联网络的人。

忽然收到了一条新闻播放的提示。

不少人好奇的点进去查看,发现还真是与江河市有关的新闻报道。

“这里是荒石避难所新闻晚报。”

“今日地表气温,平均15度。持续大雨。”

“江河市城区,部分街道水深已达到1.2米。”

伴随着一阵柔和宁静的女声响起。

一幅被大雨笼罩的城市废墟全景图,出现在了新闻画面中。

许多人还是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如今的地表整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今日下午,荒石避难所重新启动教育系统。”

“在避难所范围内,建立12所小学,以及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院。”

“避难所治下,所有6到12岁的适龄人口,都需就近进入学校接受基础教育。”

“下面请看,第一小学刘浩校长的相关采访——”

“荒石避难所下属景园分基地,展开大规模蔬菜种植园和肉鸡养殖场的扩建计划。”

“计划于近日内,建造二十座大型种蔬菜种植园。预计总建筑面积4.2万亩,月产蔬菜可达到1.8万吨。”

“计划建造40座大型肉鸡养殖场。预计可饲养800万只白羽鸡,每42天一个生产周期内,可出产两万吨肉制品。”“荒石村推动医疗体系建设。”

“在避难所内部全面铺开基础医疗保障。”

“以下是具体消息——”

新闻整体并不长。

前后加起来总共就播放了三条消息。

但每一条消息的分量,都重若千钧。

让人印象无比深刻。

普通人从中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令他们相当向往的避难所,正在茁壮成长。

权贵们则看到了那一个个巨大的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恐怖实力。

江河市,9号官方避难所。

023分区宿舍楼。

杜涛和妻子待在家里,就着同一部手机。

观看着荒石村的新闻播报。

“都已经开放小学了诶。”

“还是免费入学。”

妻子依偎在杜涛的怀里,神情中有些羡慕。

他们的孩子已经快6岁了。

按照和平年代的进度,这个时候也已经快要到了进入小学的阶段。

但可惜,官方避难所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学校。

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只能依靠夫妻俩自己。

“说不定官方也快了。”

“这个荒石避难所,以前都没听说过。”

“虽然看起来规模挺大的。”

“但应该也只是一个民间的避难所。”

“官方在各种资源方面肯定更占优,不至于会落后太远。”

杜涛安慰着自己的妻子,多少替官方争辩了两句。

因为已经结婚,还有了孩子。

他们能在官方避难所里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小的宿舍,能够一家人住在一起。

比起许多人已经幸运很多。

杜涛心中其实相当感激官方,也愿意为他们说话。

然而很快,在后边听到新闻播报荒石避难所推进基础医疗保障,看到画面中一家家开放给普通人的医院之后。

他也沉默了下来。

官方避难所同样是有医院。

但那些医院都被上层垄断,有持枪警卫常年驻守。普通人根本别想进去。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未来医疗资源只会越来越收紧,不可能再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