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欧洲关系不错,也很难搞到成品。”
“另外,就算真把设备问题给解决了,也需要一颗体积非常庞大的卫星才能搭载,而且还需要很大的能源供应,重量也相应会提高……目前的东方红四号无论如何都不够,另外把十几二十吨的庞然大物打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去,又需要比长三乙大得多的重型火箭……”
“……”
显然,尽管华夏近些年来的发展已经相当迅速,但面对这种体系性的落后,仍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追回来的。
看着一脸“师傅求求你别念了”表情的陈达直,主管整个航天产业发展的栾文杰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口安慰道: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现在10吨级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还有起飞重量在500-1000吨范围的几种新型运载火箭都已经开始论证了,估计很快就能立项,20吨不敢说,但以后往地球同步轨道上打个15吨的东西应该问题不大……”
陈达直心说你小子隔这哄小孩呢,从开始论证到完成研发,中间隔上十几年都是正常的……
但话到嘴边,看了看站在旁边低头不语的常浩南,终究还是憋了回去。
“其实……倒也未必就没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常浩南却突然开了口:
“目前的海洋一号,因为是技术验证星,所以星载设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只局限于卫星正下方,如果想要调整拍摄角度,那就需要耗费燃料调整卫星本身的姿态。”
“但如果我们在专门的海洋侦察卫星上去掉其它功能,利用多余的空间和供电安装一套凝视设备……就是类似人的脖子……呃……或者说是猫头鹰的脖子一样。”
常浩南觉得单靠语言可能不太直观,因此找旁边一名工作人员要了张纸,歘欻几笔画了个示意图:
“可以在卫星本身不动的情况下调整拍摄角度,这样一颗卫星能提供的有效侦察时长就会大大提高,需要的卫星数量也可以减少到……大概个位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