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科考改制
淮州。
刚刚发生的平淮战役没有对这片土地造成任何影响。
所谓的大战只是一场演习。
军报上的四十五万人对十八万人实际上多写了两个零。
双方加在一起,整场战斗下来只有219人受伤,18人死亡。
方永锻炼了新兵,王子腾捞取了功劳,各级官员收受了贿赂,所有人都在赢,只有隆庆帝在输。
九月的稻谷长势已经非常喜人。
再过一个月左右,晚稻就可以下来了。
一些大户望着自家的两处田地,一边是挂在方永名下的田,稻谷高壮异常,穗穗饱满;另一边是没有挂名的田,直接矮了一半。
虽然在往年中这也算是长势不错的,但和旁边的一对比,却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甚至如果站远了看,就好像两边种的不是一个品种一样。
这下子,百姓对于方永是真龙天子的传言彻底坐实了。
双倍的产出,这意味着什么,根本无需多言。
百姓可不管什么别的虚的,他们只认两个字,粮食!
当方永可以保证所有人有粮食吃时,他的声望在百姓心中便达到了巅峰。
有的百姓甚至将方永当成神明来进行供奉。
毕竟供奉神明不一定丰收,但供奉方永他是真的双倍增产啊!
这种极致的个人崇拜有利有弊,但至少在目前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大量的世家大户争着抢着要把家中的田地挂在方永名下,就连那些一直不怎么配合的读书人这次也主动前来投效。
毕竟越是有识之士越能明白,双倍的粮食产出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方永几乎得到了淮州地区全阶层人民的支持。
大量的人才投靠过来。
一日,贾雨村和吴元联袂而来。
作为方永手下学历最高的人,贾雨村一直很受重用。
小到处理地方事务、蛊惑百姓,大到参与军政、商讨作战计划,甚至是前往京城贿赂大熙高官,贾雨村的身影一直都有出现。
在最开始的时候,贾雨村还不情愿加入方永的造反队伍。
但随着方永势力的愈发壮大,贾雨村也变得真香了起来。
今日的贾雨村身穿长袍,步履稳健,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高官的气度。
他和吴元一同前来,有事要和方永商议。
“将军,”贾雨村施礼言道,“近日来投效者众多,中有文人、贵族之裔、大熙故吏、商贾游侠之辈。人数繁众,不敢如从前般轻易任用。”
“此等人才之考核、任用,皆需将军立制以驭。望将军详察此事,制定考核任免章程。”
吴元也道:
“将军,我此行之意与时飞类似。今将军所统之地广袤数百里,且日后必将增益。于此情势之下,将军初行之军管之制,颇显简陋,难以有效治理此等广袤地域。故需要一项成熟之制,以统驭管理。”
方永闻言思考着。
两人的意思是让自己建立小朝廷,科举考核人才,来对这些投靠过来的人才进行管理。
他现在也确实到达这一阶段了。
治国之道,首重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以隆庆帝为例,其富有万里疆域,手下人才何其之多?
就是因为其无法管理好这些人才,这才致使如今的局面。人才投效过来,如果不能妥善管理,便会化作祸患。
想了想,方永道:
“管理方面,元皓,你负责拟定一份制度。依托明熙两代的官吏制度,再参考我辖地内的实际情况,以稳定为主,不要轻易做出太大改变。”
吴元应道:“是。”
“至于人才的考核和任用…”方永道:“此事还需将薛鳌叫回来,共商细议后再定。”
贾雨村闻言点头。
薛鳌,就是薛大瘸子的本名。
鱼字辈,薛蟠薛蝌的叔父。
在方永的造反集团中,薛大瘸子在很早便投靠了过来,负责提供后勤、粮草、商贸等一系列支撑,虽然名义上是商人,但在方永手下中的地位很高。
在面对涉及大量人员的任用考核时,方永不敢妄自尊大,一项政策施展下去将会牵扯到大量人员,拍脑袋决定是万不可取的。
虽然方永心中有一些想法,比如他打算借着这个机会降低科考门槛,重视实务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要和手下充分商议后再做出决定。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如今薛大瘸子正在扬州和七大盐商规划今年大熙私盐的盐价,方永便安排人去叫回薛大瘸子。
贾雨村见状,便先离开了。
贾雨村走后,一旁的吴元却没走。
方永疑惑道:“元皓还有什么事吗?”
吴元笑了笑,掏出一份折子道:
“实不相瞒,我已预先将制度拟定了出来,正是参考明熙两代制度拟定,以稳定为主,恰合将军之意,还请将军审阅。”
方永闻言微不可察的看了吴元一眼,笑着接过折子,道:“元皓与吾心照不宣,正可省去许多功夫。”
说着,方永看了起来。
吴元拟定的制度参考了明熙两代的官吏制度,整体上没有做大的改变,不过这份制度只涉及了文官体系,对于军队没有做出丝毫染指。
真聪明啊!
完全猜到了自己的想法。
方永看了几遍,没发现有什么问题,遂道:
“可以,先在淮州城中试点,确定没问题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开来。”
吴元点头应是。
方永又道:
“另外乡里村镇区域,仍实行军管,不做改变!”
吴元一惊。
心中瞬间想到了什么。
“将军,乡镇军管之策耗军力甚多,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