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1983年合并而成。
它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网上电子报服务的报纸,同时也是旧金山湾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由于合并时间不是很长,湾区当地人还是喜欢叫它信使报或者圣何塞新闻。
其实它现在真正的名字已经是《圣荷西水星报》。
为了得到它,米洛一共付出1.5亿美元。
再加上刚上市没多久的Lycos公司2.8%的股份。
从Media News Group公司手上把它买下来。
Lycos刚上市。
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之一,那些股票米洛其实是没办法马上转手。
有限售期嘛。
不过金融人士有的是办法。
只需要签一份转让协议,再加上一份代持协议就能完美解决这件事。
所以在Lycos上市经过稀释,加上转让这些股份后。
原本在Lycos有25%股份的米洛。
他现在只剩下20%。
因此他看到《圣荷西水星报》上面,头版头条是Lycos如今市值20.25亿美元以后。
米洛心里默算了一下,自己现在在Lycos公司的股份应该值多少钱。
他总共在Lycos身上,投了三百七十五万美元。
不到一年功夫,这些钱现在已经变成四亿美元多一些。
不止,要是算上用来和Media News Group交换《圣荷西水星报》的那些股份。
那这个数字是四点七亿美元。
375万美元,不到一年变成4.7亿美元。
这个世界太疯狂,互联网泡沫太疯狂。
“难怪那些风投公司,明知道大部分创业公司会扑街。但还是孜孜不倦入场投资。”
米洛手拿报纸,忍不住嘀咕了声。
实在是这投资和回报比例,实在太过惊人。
但米洛也知道,其实不能这么简单的算。
为了让Lycos成为千金市马骨里的千金。
他和盟友们,不但全力鼓动各自旗下的舆论喉舌,在网上和媒体上疯狂吹捧。
同时大家也都合力下场,击鼓传花,一起推高股价。
这才有今日Lycos的这份表现。
好在接下来不需要再继续这样做了。
大潮已然成型。
美国官方和其他财团们,一个个开始下场。
后面就算米洛和阿苏穆尔、爱德华以及埃克托他们,不再继续下场。
Lycos的价值也只会继续涨下去,一直到泡沫破碎。
举个例子。
平行时空里,Lycos并没有现在这么强大的后台。
但是在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碎的前夕。
Lycos的股东们,成功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将它出售给西班牙来的超级冤大头泰若网络。
四年后,等泰若网络把它再次出手的时候,价格只剩下9540万美元。
尚不及当初买下时价格的1%。
这便是纳斯达克泡沫真正的意义所在。
忽悠全世界,把全世界的热钱和投资全引过来。
然后再抽身而退,留下泡沫破碎后的一片狼藉。
带着割到手的巨量财富,深藏功与名。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因此破产者不知凡几。
但那关米洛他们什么事?
这和以后的各种币什么的,天朝的各种茶什么的一样。
那些投资者不知道里面有坑嘛?
怎么可能。
只不过大部分人都觉得,他们是聪明人不会掉坑里去,他们都相信自己不会成为最后那批接盘侠。
摇了摇头,米洛把《圣荷西水星报》放下。
互联网大局已定,接下来只是吃多吃少的问题。
他又拿起和自己友善的《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今日的头版头条,一样与互联网有关。
不过米洛却看见,他们今天没再直接报道Lycos。
而是从Lycos的股东们这个侧面,以描述财富传奇的角度来吹这件事。
【我们注意到在Lycos众多的原始投资人里,米洛·布莱克本是最早投资Lycos,并且也是最大的个人股东……】
【除了Lycos公司外。全世界几乎每个可以上网的互联网网民,都经常访问的雅虎网站,也是米洛·布莱克本的公司,他个人持股50%。】
【除了Lycos和雅虎,他甚至还拥有其他六十多家硅谷最出色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
【毫无疑问,他就是硅谷无可争议的教父,万千创业者们梦寐以求的那种投资者,他就是米洛·布莱克本!】
【……】
里面把他又吹了一通,主要是说他在Lycos身上的低投资高回报这件事。
最后给他上了个外号,叫他“硅谷教父”。
联想到《纽约时报》超级高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米洛知道,自己今天的热度又要狠狠上窜一节。
不过他都习惯了,只是稍微扫一眼就放下了《纽约时报》。
毕竟在这篇报道刊登出来之前。
昨晚,小阿瑟就已经通知过他。
还给他发了电子邮件,让他在电子邮箱上看过这篇新闻稿来着。
还说他要是不满意,可以随时让编辑修改。
实在不行,《纽约时报》也可以把这篇新闻稿撤下,换其他新闻临时代替。
米洛又翻了翻各大报纸的娱乐版面,看到将近四分之一都和自己或者帕拉丁传媒有关。
大部分都是在说帕拉丁电影,同时和两大好莱坞巨头开拍电影的事情。
两部电影一部投资1.05亿美元,一部投资1.5亿美元。
比起前两部电影,已经算得上是大制作。
但新闻里面,却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