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自己主动自首承认有问题。
但那样一来,不说达维等负责人需要坐牢,巴黎银行自己需要付出巨额罚款等问题。
光光是巴黎银行因此可能造成的商誉损失,都是巴黎银行的股东们不可接受的。
所以就连这唯一的缺陷,在这种前提下也不是什么缺陷了。
所以安德烈当然有信心,就算米洛不亲自下场。
以他们的布局,贝尔纳·阿尔诺的反抗也只是徒劳的。
“很好,那就交给你来处理。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务必第一时间通知我。”
米洛补充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
“明白,BOSS。”安德烈简短地回答。
就在安德烈离开后不到半小时,新的一幕拉开了。
贝尔纳·阿尔诺的举报事件终于爆发,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得知此事的安德烈立刻向米洛报告了情况。
米洛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只是平静地指示安德烈迅速处理此事,随后便让他离开了。
法国巴黎证监会对路威酩轩集团的审计调查进展,对即将举行的临时股东大会和随后的董事会至关重要。
为了加快调查的进程,米洛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推动调查尽快结束,并让安德烈对调查组表现出了极高的配合度。
作为“法兰西第一高参”的密友,加上这几天来到法国后几乎夜夜不停歇的各种派对、酒会。
可以说米洛已经在极短的时间里,与这一任的爱丽舍宫高层有着广泛的联系。
此外,在资本市场上,尽管贝尔纳·阿尔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与帕拉丁投资的专业地位相比,仍显不足。
在舆论方面,贝尔纳·阿尔诺企图通过媒体炒作,引发公众关注,以赢得社会的同情,并借此向官方施压。
但他显然低估了米洛在传媒领域的影响力。
就算帕拉丁传媒的大本营在美国,他来欧洲这么多天可没有闲着。
到了晚上,当各大晚报发行时,舆论并没有站在他这边,而是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家专业的大型金融机构,帕拉丁投资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到了第二天早上,情况变得更加明显,舆论的天平并未向贝尔纳·阿尔诺倾斜。
局势日益明朗化。
法国首屈一指的《世界报》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以公正无私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这篇详尽的长篇分析中,讨论了几种在极短时间内获得48.5%股权的策略。
尽管实施起来极具挑战性,但也表明帕拉丁投资持有路威酩轩集团48.5%的股权是有可能符合法律规定的。
文章接着探讨了贝尔纳·阿尔诺举报的立场和动机,并审视了他过去增持股份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他对公司控制权的渴望。
还揭露了他赶走阿兰·舍瓦利耶,逼迫三大创始人家族退出董事会的事情。
看起来很中立,但读者们通篇看下来,很容易就把贝尔纳·阿尔诺看乘坐是一个利欲熏心、野心勃勃控制欲极强,抢夺了路威酩轩集团的外来者。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
美国人反倒成了白骑士,是过来拯救路威酩轩集团三个创始人家族和迎回阿兰·舍瓦利耶这个劳苦功高的联合创始人的。
特别是配合帕拉丁随后没过多久便宣布,一旦重组董事会成功。
他们会继续聘请阿兰·舍瓦利耶担任首席执行官,同时把被贝尔纳·阿尔诺赶出去的三大联合创始家族重新邀请回来继续担任董事。
哪怕其中两个家族已经没了股份。
于是法国普通人间的舆论,越发偏向法国帕拉丁投资公司这一边。
阅读了《世界报》的报道后,许多读者对贝尔纳·阿尔诺的印象变得负面。
同时对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事的审查调查结果充满期待。
好多人现在都想了解帕拉丁投资在整个收购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如果是,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点的
公众的关注,促使巴黎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快了审查调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