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世界观与编年史
当确定好了三体系列中的故事角色后,王浩就拿出了四份装订好的项目策划书。
然而也就在此时,卓平突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我觉得除了正、反两派以外,其实还可以再加个中间人物。”
众人纷纷都看向了他,王皓却是笑了。
“卓老师,你想说的是你那部《游戏时代里的主角吧。
放心,既然我买下了那本书的影视改编权,肯定就会拍的,毕竟我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众人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卓平也尴尬地笑了笑,“那就好!那就好!”
等到笑声停息以后,王皓这才敲了敲桌子。
“既然人物和故事主线大致都确定了,那么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有这样几个重点了……”
王皓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起了工作来。
如果说之前的《心迷宫系列,是在他一个人的支撑下取得成功的话。
那么随着科幻电影宇宙的延伸拓展,逐渐壮大,慢慢进入第二阶段的《三体系列,仅凭他一个人,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无法独自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了。
所以他需要人手,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帮他一同完成这个宏伟的理想。
因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成立一个总策划部,负责整个科幻电影宇宙的策划工作,这也是他为何会在今天开这个会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总策划部中,既有张扬这样负责特效的技术人员,也有刘慈欣、卓平这样的作者。
此外像编剧部的温鹏程,还有导演李倩,也是策划部的一员。
当然,王皓作为项目总策划自然也在其中。
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整个科幻电影宇宙的构建工作,为这个电影宇宙的形成打下厚重的基石。
王皓前面和他们讨论的那些,仅仅只能算是整个第二系列的大致框架,若是真正细分下去,其中还有无数的工作需要他们去一一完成。
就比如说一个最简单的世界观问题。
科幻片,或者说是魔幻片、奇幻片、神话片这种拥有着宏大题材的类型片,在电影的创作上,比剧本更靠前的基础,就是世界观。
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们就需要考虑到整个世界的形态、秩序。
从微观到宏观,能构建得多细致,就得构建得多细致,只有这样,才能让故事显得更加的可信,更加具有真实感。
要知道,故事所在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脱离于现实的。
无论这个故事多么离奇,只要是有人类存在,就一定有着当下的影子,一定有着当前文明的基因。
所以构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堪比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
“世界观”的编写就是创作最开始的工作,他们要重新建立这个新世界。
因为有了外星人的入侵,在这个危机的影响下,构成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要重新梳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小到衣、食、住、行的变化,都要因为这个危机的发生而做出合理的想象。
观众们在电影中能够看到的,只是这个系列的冰山一角,而在冰山一角下面的庞大实体,就需要仰仗“世界观”的夯实。
在这方面,仅靠《三体小说的作者刘慈欣来创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毕竟小说只是小说,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面面俱到地交代清楚。
特别是大刘的小说更多还是注重于场面性,是对社会大潮流的想象,所以在细节这方面还需要其他人来帮忙填充。
“所以我们首先就要编出《三体系列所对应的这部分编年史,然后再反复填充、打磨,直到每一个阶段都无限趋近于完美。”
王皓看着在场的几个总策划部的成员,郑重地叮嘱道。
前世,《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够那么成功,对于世界观的仔细打磨,正是其核心因素之一。
在那部电影里,每一处细节,都能看出整个剧组团队的用心与思考。
而相比之下,同样是号称电影工业化的《封神,却仅仅只是将世界观的打磨局限于服饰、武器、建筑装饰等明面上看得到的内容。
对于故事中的社会背景,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却是忽略无视,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中,看似华丽绚烂,实则空洞无物,充满了轻飘飘的虚浮感。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爱她的国家,并非是因为她的伟大,而是因为她是祖国’。
每一个人都是由环境构成的,每个人身上都会体现时代的烙印。
所以只有把世界观这个东西想得特别清楚。我们在做剧本的时候,才能基于时代背景,考虑到不同的人群应该会有什么反应,不同的角色会做出什么选择。
也只有在一个共同的世界观里做了相关的思考,我们剧本中所呈现的情感内核,才能一以贯之,将不同的剧本融入到背景故事中去。”
王皓结合着前世所看到的情况,诉说着自己的想法和工作的要求,在场的众人也都是连连点头,细心地记着笔记,并没有丝毫的不耐。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的特殊。
这是华夏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项目,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场壮举。
用无数部电影去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宇宙。
只要他们能够成功,那这就将是华夏的《星球大战,必然将在华夏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无论具体的工作有多么繁杂、困难,他们也都毫不意外。
若是这东西轻轻松松的就能搞出来,那才真是天方夜谭呢。
会议室里一时之间只有王皓的讲话声,以及沙沙沙的写字声。
说完了有关故事内容创作的事情后,王浩又开始叮嘱起张扬和李魁二人有关于特效制作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