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我在明朝开医院> 52. 大明的水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2. 大明的水稻(1 / 2)

在长沙府,红薯推广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然而,红薯从播种到收获大约需要100天,这段时间对于卫斓来说显得格外漫长。

她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如今,医馆和药铺的生意异常红火,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尽量减少感染的情况,卫斓必须尽快制作出更多的医用酒精。此前,她都是直接向粮食商人购买原材料,但这次她需要的粮食量实在太大,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规模。

于是,卫斓决定亲自出面,寻找更可靠的供货渠道。她的诚意和需求很快引起了善化县粮长贺仲咸的注意,贺仲咸亲自接待了她。

正值盛夏,烈日当空,火辣辣的阳光洒在乡间小道上,仿佛要把大地烤得冒烟。卫斓、贺仲咸和明义三人各自跨马,沿着蜿蜒的小道缓缓前行。

卫斓骑着一匹乌黑发亮的骏马,贺仲咸跨着一匹健壮的枣红马,明义则骑着一匹洁白如雪的白马。

贺仲咸特意让马儿贴近卫斓的坐骑,这位年过四旬的粮长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青布直裰的下摆沾着新碾的稻壳,显得有些狼狈却又干劲十足。他抬手指向前方,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卫姑娘且看,前边就是早稻田。”

随着他的指引,一片金浪翻涌的田野撞入眼帘。微风拂过,稻穗随风摇曳,风里飘来新稻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卫斓下意识地勒住缰绳,目光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

蝉声忽然远了,取而代之的是镰刀割断稻秆的脆响,此起彼伏,奏响着丰收的乐章。赤膊的农人直起腰擦汗时,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泛着油光,显得格外健壮。新扎的稻草垛像一个个金元宝,撒在田间地头,堆满了丰收的喜悦。

“贺粮长,这里正在收获稻谷,那为何我们来的路上,很多稻田还没有收获呢?”卫斓望着远处尚未收割的稻田,疑惑地问道。

风掠过时,那些青黄参差的稻穗懒洋洋地晃着,与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判若云泥。

贺仲咸掏出汗巾,轻轻拭了拭后颈的汗珠,脸上带着一丝和蔼的笑容:“卫姑娘有所不知,这稻田分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一年一熟的稻田在秋季收获;一年两熟的稻田,早稻抢收,晚稻抢种,中间容不得半点差池。至于一年三熟,在长沙府就很少见了。”

他扬起马鞭,指向远处山脚下错落的村落,继续说道:“那些背阴的冷浸田,能保住一季收成都算老天赏饭。”

卫斓微微皱了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天真:“那为何不都种一年两熟呢?如此岂不是能多收些粮食?”她歪着头,似乎在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明义的白马突然打了个响鼻,似乎也在为这个问题感到好奇。

明义微微一笑道:“去年长沙府报过一桩官司——佃户强种双季稻,秋后颗粒无收,倒把东家的肥田糟蹋成板结地。”

他目光柔和地望向田埂边嬉闹的孩童,有个总角小儿正捧着竹筒给大人送水,画面温馨而质朴。他接着说道:“就像孩童贪吃甜糕,总得量腹而行。”

贺仲咸也点了点头,接过话茬:“一年两熟的稻田,需得有充足的水源灌溉,还得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是不想种两季,实在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有些地方水源不足,有些地方人力有限,强行种两季反而得不偿失。”

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卫斓沉吟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问道:“可否带我们去看一下灌溉设施?”

她心中隐隐觉得,如果能改进水利灌溉设施,或许就能提高一年两熟水稻的比例,让更多的人受益。

贺仲咸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卫姑娘果然是个有心人。”他点了点头,转身说道:“好,我带你们去。”

于是,他带着卫斓和明义,三人骑着马沿着蜿蜒的田间小道行进了一段路,穿过一片片稻田,最终来到了水流的源头。

卫斓策马转过田垄时,正撞见七八个农人正踩着一架巨大的木轮,吱吱呀呀地转圈。他们汗津津的脊背绷得紧紧的,像拉满的弓弦,粗麻绳深深勒进肩胛,连带他们脚下的龙骨水车也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浑浊的渠水顺着榫卯咬合的刮板艰难地攀爬上来,在接水槽里碎成银亮亮的珠串,溅起一片片水花。

“这便是善化县最时兴的翻车。”贺仲咸指着那架三丈长的木制器械介绍道。

卫斓的目光被水车支架上的一抹红色吸引。那里还贴着一张褪色的红纸,虽然历经风吹日晒,但上面“风调雨顺”的祈愿依然依稀可辨。

明义翻身下马,走到水车旁,轻轻抚过那粗糙的木制立柱。他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农政全书》里说‘翻车之功,大抵人力居半’,当真不假。”

他青竹般修长的指节划过水车立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若是改成畜力……”

贺仲咸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说道:“早年间试过牛转翻车,可终究没成。春耕时牛要犁地,盛夏又易害热病。去年秋粮刚熟,西乡二十头耕牛活活累死在翻车架上。”

“那场景,唉……”他语气中满是无奈和惋惜。

卫斓目光从疲惫的农人和吱呀作响的翻车移开,顺着田埂向远处望去。她看到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方,是另一番景象。

她轻声问道:“贺粮长,那边是什么?”

贺仲咸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我们善化县的另一项水利设施——筒车。与翻车不同,筒车完全依靠水力驱动,省了不少人力。”

卫斓顺着望去,只见湍急的河水中,丈余高的筒车正借着水力缓缓转动。竹筒们依次没入水中,又在高处将清水倾入木槽,水流潺潺作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