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加油!”
张宇与宋歌两人相互碰拳后,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秦弦调音的开始。
过了没几秒,等所有人都坐定后,秦弦起身,示意不远处的双簧管给出标准音a。
等双簧管声音结束后,乐团众人立刻将他们的声音调整到与双簧管相同频率的标准音。
大概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乐团便将他们的一切调整完成,等待着陈秋的出场。
此时此刻,舞台的后台处。
陈秋一人站在后台内,闭着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在聆听着耳边乐团的声音。
听着乐团的脉动。
在音乐的脉动之下,他缓缓睁开他的眼睛,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略微点头。
后台门缓缓打开。
掌声再次响起。
似乎这一次的掌声要比之前要更为热烈一些。
很明显,相比较和声交响乐团,在场的人似乎对于陈秋的认同更多一些。
毕竟在乐团的历史中,有着陈秋击溃华国第一指挥的记录。
听着耳边响起的掌声,陈秋的脸上重新挂上那股笑容。
他迈步而出,在众人的掌声中,走到舞台中央的指挥台上,对着众人略微鞠躬后,转身重新看向自己面前的乐手。
音乐厅内重归平静。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陈秋的演出。
在音乐厅的边缘,也有人细心地在这边贴上和声交响乐团等下所要演出的曲目。
achilleclaude debussy: la mer克劳德·德彪西:大海
trois esquisses symphoniques三幅管弦乐交响素描
haicheng harmony symphony orchestra海城和声交响乐团
conductor:qiu chen指挥:陈秋
德彪西的大海。
陈秋闭上眼睛,大脑中快速走过音乐的内容。
德彪西的3首交响素描《大海作于1903—1905年,在此期间,德彪西先在其妻丽莉家开始动笔,1904年他抛弃了丽莉,与艾玛私奔泽西岛,在艾玛身边完成了配器。
这一点听上去很浪荡,但是在当时的德彪西身上而言,其实还算是收敛。
当时德彪西在欧洲其实已经非常有名。
不过并不是因为他的音乐有名,而是因为他的桃色新闻。
他的桃色新闻多的甚至让所有音乐界的人羞于与他为伍,再配上他的音乐风格,让他本来就不算好的人缘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这又如何呢?
音乐界的处境不好不代表他女人缘不好。
或许正是他那丰富的感情经历,让他写出了这一首作品。
当然,德彪西认为,此曲创作源于记忆。
他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大海为什么在冲刷着布尔果尼的斜坡?我拥有数不清的记忆。这些在我的感觉里比实景更有用。因为现实的魅力对于思考,一般来说还是一项过于沉重的负担。”
“谁会知道音乐创造的秘密?那海的声音,海空划出的曲线,绿荫深处的拂面清风,小鸟啼啭的歌声,这些无不在我心中形成富丽多变的印象。突然,这些意象会毫无理由地、以记忆的一点向外围扩展;于是音乐出现了,其本身就自然含有和声。”
这个便是这一首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内容。
仅仅只是在描述一个景象。
也就是描述大海。
据说,当时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
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
这个或许便是德彪西在音乐之中最想要表达的内容。
《大海!
而德彪西本人作为印象派的代表,即便他从未没有承认过印象派,可他那股朦胧的感觉也是必须要有的。
毕竟在当时古典音乐界被瓦格纳的新式音乐美学给干成一地碎渣,完全找不到音乐前进方向,要么就是在瓦格纳的理解上添砖加瓦,要么就是搞一些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将之前的音乐逻辑重新拿起来,新瓶装旧酒。
只有那么寥寥数人,能够绕过瓦格纳所引发的音乐灾难,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音乐逻辑起来。
因此,在这一首作品之中,你其实还需要给出一点“新”的感觉。
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之间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
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
将这一切结合。
音乐不再仅仅只是很简单的用耳朵听的内容。
而是需要将音乐变成一幅画。
一副印象派的画。
利用通感,让人的思维不再局限在听觉上,而是引申到视觉,嗅觉。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完美的演出。
所有的一切在陈秋的心中经过后,陈秋缓缓吐出一口气,与不远处的艾鼓对视。
他已经和乐团排练了不知道多少次的这一首作品,现在,便是检验演出成果的时候了。
陈秋手中的指挥棒略微抬起,望向不远处的艾鼓,略微一抬。
嗡。
艾鼓手中的鼓槌轻轻地落在鼓面上。
声音,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