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胳膊肘往外拐?你都不知道是俺多少代子孙了,这边一个是俺亲爹,一个是俺亲大哥,你倒是说谁才是外人?”
“那你造反你侄子,取消你大哥追赠,还写小作文抹黑你大哥的时候怎么没想过那是你亲大哥?”
“哼,谁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纵使是真的,那也是以后的事,俺大哥永远是俺大哥。”
“行行行,我是外人总行了吧。”
朱云峰跟朱棣小声拌着嘴,说话间他们也走出了地宫,来到了地宫外。
刚出来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呼啸的冷厉北风。
尚峰山山顶的风比这大,比这冷,往年时常山下没下雪,山头却已满白头,到处冻成霜。
但尚峰山的风却不如这风空旷。
山里层峦起伏的山岭以及茂密的丛林令寒风似箭,能把人吹得骨头都快散架。
而此处的风尤为壮阔,犹如浪汹涌,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朱云峰眯起眼睛四下打量。
正是下午黄昏,将夜未夜的时候,天空云雾略显阴森,只剩下西方还有一片绚烂的晚霞照耀。
他身处的位置是一片巨大的广场,广场由石砖铺成,一路向南延伸。
秋风萧瑟,四周空旷无比,唯有北面是一片汉白玉建成的小平台,平台四周栏杆如北京故宫那样雕龙画凤,自平台阶梯而下,往南百余米为一道宫门。
而平台上方隐约能看到巍峨高大的宫殿琉璃瓦顶,以及四角斗拱飞檐。虽正是傍晚,光线较为阴暗,却依旧庄严肃穆,尽显奢华。
‘这就是大明皇宫?’
看着这第一眼只觉得浩大的宫殿,朱云峰心中不自觉产生了一种肃穆感。
这是在现代北京紫禁城无法感受到的情绪。
因为如今的紫禁城早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中外游客可以自由进出游览,早就没有了皇室和宫廷。
而现在的南京故宫却是真真正正的大明皇室宫殿,哪怕四周并没有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处处守卫森严,但那高耸的围墙以及周围的古人,无不在说明一件事——这里是古代!
“云峰,怎么样?”
朱标笑呵呵地站在他身边对他说道:“咱们的大明是否威严?”
“嗯,确实够气派。”
朱云峰心中升起的肃穆感迅速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豪与骄傲感。
即便封建王朝又是如何?
在他们见多识广的现代人眼中,无非就是大一点的牢笼而已。
古代文明再是璀璨万丈,但相比于伟人所领导的新中国时期,终究只是在昙一现的绚烂,与如今相比,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呢?
因此正因为看到了古代文明的璀璨,才能意识到今天的来之不易,心中对古代也早已没有了畏惧之心。
“走吧,我带你去乾清宫。”
朱标走在了前面。
朱云峰跟在他身后四处张望。
因为地宫涉及机密,朱元璋已经把所有人都屏退。
所以等他上了那汉白玉台上,周围空荡荡,看不见一个人。
前面浮现出来的是一座巨大的宫殿,朱标介绍道:“这就是父亲的寝宫乾清宫。”
说着带着朱云峰踏入宫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类似于开早朝的大殿,两侧地方宽敞,至少能容纳二三十名文武大臣站立。
大殿正对着大门有一座高台,台上金黄色龙椅安置,两侧皆有屏风,还有侧门可以出入。
朱云峰好奇打量着这座宏伟的殿宇,说道:“这就是金銮殿了吧。”
“什么金銮殿?”
朱标纳闷。
“习惯性称呼,官方正式名应该是太和殿,好像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
朱云峰随口说道。
“上早朝?”
朱标更加不解了,说道:“父亲并不在乾清宫上早朝,更不在太和殿上早朝,而是在奉天门。”
朱云峰想了想道:“想起来了,太和殿就是奉天殿改名后的称呼,太和门应该就是奉天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说的应该就是奉天殿了,不过父亲早朝不在殿内上,殿内太狭窄了。”
朱标一边说还一边指着殿外的南方向道:“奉天殿便在奉天门内,从奉天殿出来就是奉天门。”
“额,我孤陋寡闻了。”
朱云峰挠挠头。
他由于不写明朝历史小说,只是知道明朝历史,却并不怎么了解这些细节。
毕竟你查了这些细节对你写东汉三国小说意义不大,所以不怎么研究具体建筑资料,却是闹了个笑话。
事实上明朝十四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包括清朝的顺治、康熙也在这,直到雍正时期把寝宫搬到了养心殿才结束乾清宫的政治意义。
但这里却不仅仅是皇帝寝宫那么简单,乾清宫前面是个大殿,能容纳六部尚书以上的高级官员开小型早朝,左右两侧各有偏殿、暖阁,后殿则是寝宫、书房、通道。
而世人熟知的金銮殿,也就是太和殿实际上是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
比如祭祀、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
奉天殿外的奉天门则是朱元璋上大早朝的地方,基本上也就他这么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地折腾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风雨无阻地让数百号中高层官员每天都清晨四五点钟就来开会。
等开完大会朱元璋才会继续在乾清宫召集高级官员们过来再开小会。
基本上奉天门是朱元璋了解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的地方,而乾清宫大殿则是进行重大政策决议的地方,两处都是朱元璋牢牢把控大明权力的重要枢纽,缺一不可。
“来,这边。”
朱标带着朱云峰从龙椅右手边的侧门进入。
他们进门的右手边,龙椅的左手边是朱元璋的寝宫,进门的左手边,龙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