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官员拼命想办法减免赋税,下面底层官吏踢斛淋尖,多收斛面可劲盘剥。
至弘治中兴时,明朝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从明初850万顷地,缩减到了400多万倾,减少了将近一半。
这就在于明朝特有的士绅集团可以免税的制度。
事实上朱元璋只是规定了“俱照儒学生员事例,一体优免本身杂泛差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以激励读书人。
但就像是在大网上开了个口子,历代明朝官员就拼命将这个网口子撕大。
到了最后原本只是免除徭役的规定,就变成了免除赋税,并且即便有赋税,也能通过各种办法转嫁给百姓。
以至于只要考上举人,顷刻间就有无数人来拿着土地投献免税,从而有了穷秀才富举人之说。
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标显然已经从这一点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始给老朱打补丁。
朱云峰翻了翻朱标制定的所有政策,发现特别大幅度的改动没有,几乎全是打补丁。
比如在藩王的规定上,藩王的财政不再由中央朝廷支付,而是由归属于王府的田土供应,并且要纳税。
在卫所制定上,取消世袭制度,核定满五年转为民籍,计划在未来他掌权的时候,渐渐把卫所全面裁撤,转为募兵制度。
只能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朱标想大刀阔斧还是不现实,这不符合明初的现状。
不过即便如此,他做得也不错了。
就像里面除了在税务方面进行多方面的细节补充,以减少民间的负担以外,还对官员有各种限制、福利、kpi考核等措施。
考核方面是学张居正考成法,以六科与内阁进行制度监察,加强地方管理。
限制方面就是权力限制,朱标想扩大御史台的监管范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在全国增设都察官员。
老朱之后肯定会把仪鸾司与亲军都尉府合并为锦衣卫,一个暗中刺探,一个明面督查,从而全方面对地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福利方面提高了工资待遇,明初官员工资基本上只能养家糊口,一品官员一千石粮食加300贯纸钞,相当于1300石。
不提宋朝官员那夸张的工资待遇,唐朝的一品官员是七百石粮食加职田12顷,永业田60顷。注意是顷不是亩。
以唐朝每顷50亩来算,就是3600亩,即便每亩只产3石,那也是一万多石的工资水平。
而九品官员明朝是65石加30贯宝钞,相当于95石粮食。
唐朝则是30石,职田二顷,永业田二顷,相当于一年工资600多石粮食。
关键这就算了。
宝钞还要贬值啊,根本达不到一贯等于一石粮食的购买力。
其中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朱标也马上做了改动,在粮食方面,一品改成了一千石粮食,加300银元,加官田12顷。
至于官田怎么来的倒也简单。
现在北方像河北、河南等宋朝以前,中原传统的农业大省人丁凋零,荒田荒地非常多。
他打算趁着现在每年能有额外1000多万贯银元的时期,在北方进行以工代赈,以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北方又穷又破人丁又少,粮食产出也低,服劳役的话负担太沉重了。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朝廷钱,对北方河南、河北地区大搞水利、道路等建设,一来刺激经济,二来增长农业,三来也是吸引人口。
并且规定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都必须钱,而徭役则只需要负责相对轻松一点的运输、修补、维护等工作。
比如朝廷要修一座水利设施,这个要钱出银子,雇佣百姓来做。但水利设施出了点问题,要修补维护,那就通过徭役来解决。
如此也能大大减少百姓的负担。
“嗯,从制度的设计和修补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朱云峰看完了所有的制度设计,点点头道:“只是我想告诉太伯爷你的是,这世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能用的制度,一项政策经过30年基本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问题不是制度好坏而是要有改变的能力。现在这些制度比较合理,不代表以后合理,所以我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
“是啊,我之前研究政策,网上都说政策具有滞后性,往往不是提前发现情况就改,而是出了问题,再想方案研究,最后层层调查,可能要好几年后才能对制度进行重新改变。”
朱标亦是说道:“想要对任何政策进行及时更正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也幸好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事情,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不然父亲的制度确实会对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也多亏了你。”
说罢朱标笑道:“若不是云峰你能想办法弄到钱来,这些制度很多都没办法推行的。”
“说到底任何朝代都缺钱.嗯,除了宋朝。不过宋朝属于中央留存多,地方留存少的情况,对民间持续盘剥导致。但宋朝也有它的优点。”
朱云峰想到了赵骏,就说道:“在商业税上宋朝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并且宋朝大力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结算方式也比较先进。明朝收不到商税是个败笔,明朝后期的商业繁荣程度不比宋朝差,教科书上甚至说明朝后期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然而却是民间留存多而中央留存少,大大肥的只是民间士绅与富商,这也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弊端。”
“唔,等今年六月水稻收割,明年把新水稻、土法堆肥制度推广到全国,全国粮食产量暴增之后,我就会大力推广商业繁荣。”
朱标点点头,这是个趋势,只有农业革命了,粮食丰盛,才能加大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了,朝廷才有钱搞工业革命。
“那就做个计划嘛。”
朱云峰笑道:“搞个五年或者八年计划之类,每几年搞一次这样的发展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