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104章 太祖说,要有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太祖说,要有光!(2 / 3)

只是他的主要目的是当公知,泄露的机密不算特别多,因此朱云峰的奖金没有五十万,只有六万块。

可即便如此,朱云峰也很高兴。

钱多不多无所谓,主要是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次抓到间谍,还是很有成就感。

不过这个小插曲也没有持续太久。

几天后,朱云峰就从一干教授设计的政治思路当中,重新规划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决定搞五权分立!

教授们的思路虽然已经搞到了极致,但他们却少了一样要素,那就是朱云峰可以从现代送物资过去。

永乐年间的国力已经恢复了不少,如果跟洪武年一样,送肥料、种子、农药过去,迎来的农业革命速度可能比洪武年还快。

恰好今年下半年云峰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在蓝沙镇、吉祥镇、松溪镇三镇的三角地带再次租入大量农田。

总计达到了两万多亩,进行亏本经营。

为此光购入的种子农药化肥就足够近十万亩,这几天一直在轰隆隆地拉货,几十吨几十吨地往仓库送,要不是仓库足够大,现在都快堆满了。

六月下旬,傍晚时分,尚峰山鸟啼鸣,晚霞映照了半边天际。

朱家坪朱云峰家旁边的仓库内,机器不断运转。平时卸货朱云峰都是在群里吆喝一声,喊周围亲戚过来,给他们工钱让他们帮忙搬运,这样也能惠及乡邻。

但运东西过去就不行了。

石碑不仅要充电,还只能一次一次地运,非常麻烦。

“不行了,累瘫了。”

永乐朝的地宫内,季赫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他们这次给大朱棣准备了三万亩的农药化肥种子用度,总计八十多吨的东西。

虽然运到地窖和地宫只需要传输带,但送到大明的地宫后,还得把东西搬着摆好,不然地宫根本摆不下。

此刻地宫内诸多种子、化肥袋摆得整整齐齐,农药箱和农药也已经堆积如山,整个地宫就只剩下一个极小的通道能够通往外面。

这还是大朱棣临时派工部的人迅速挖掘、修建,搞了好几天,建出了一个比洪武朝地宫还要大数倍的地下殿宇这才能放下。

不然他们还得往外搬到广场上。

“妈的,自己装的逼,含泪也得装完,走吧。”

朱云峰也擦了擦汗,有点欲哭无泪。

谁让自己非得给自己找事做呢?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批物资估计能从大朱棣那换个一吨黄金应该没什么问题。

要从千万富翁一跃变成亿万富翁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三人从地宫上来,外面已经漆黑一片。

偌大的乾清宫广场死寂一般没有任何灯光、声音,只能远远地看到两侧月华门、日精门口点着莹莹灯火。

朱棣手里拿着一个关上的led灯。

这玩意儿也叫亚明塔吊灯,功率为6000w,通常是用在晚上足球场、建筑工地照明用的,几个灯就能把一个工地照得如白昼。

“老四,记住我说的话啊。”

朱云峰挺起胸膛道:“我们现在可都是神仙了。”

“无语,装神弄鬼。”

小朱棣鄙夷道:“而且你也别把我当傻子糊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那没办法,是你爹要我们这么干的,他要神化自己。”

朱云峰说道:“而且说实话,现在我们的操作可以说是跟真神仙没区别了,这手握雷电的模样,放古代谁看了不迷糊?”

“这倒也是。”

小朱棣想了想,要换自己没来二十一世纪之前,看到特斯拉线圈的雷爆场景,恐怕当场得跪。

“那边来人了。”

季赫说道。

显然他们在这边忙活早就惊动了远处月华门的守卫。

毕竟已经是晚上,他们自己也打了光,要是再看不见的话,那就纯纯瞎子了。

大朱棣在西宫办公呢。

从六月十三日他被朱元璋任命为皇帝开始,就把政治中心转移至西宫,每日在这里接见朝臣,处理国事。

十多天时间过去,济南、淮安等地纷纷投降,梅殷和铁铉也接受了朱棣成为正统的事实。

如今太祖复生的消息传遍了天下,而且传出去后,没有任何一人敢质疑。

因为这可不是一个人看见,而是上万人看见。

铁杆支持建文帝的六百多名朝臣都看到了,容不得造假和抵赖。

诸多朝臣书信如雪片般飞往各处。

自己家、朋友那,以及目前还在顽强抵抗的淮南技能等地。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面对那么多原本铁杆支持建文帝的朝臣书信,梅殷和铁铉也不可能再负隅顽抗。

所以短短十多天的时间,朱元璋不满朱允炆骨肉相残而天神下凡,令四子燕王棣继承大统的消息,自然也就毫无悬念地让世人皆知。

对于梅殷和铁铉等人大朱棣也没有处置。

原因在于历史上他作为所谓“靖难”,实则“篡位”的藩王,正统性被朝臣反对。

导致他不得不大开杀戒,把所有反对的臣子杀光才能坐稳位置。

如今就不一样。

随着老朱的出现,正统性被重新赋予在了他身上。

封建社会在“大义名分”“合法继承”“正统天命”这件事上是非常重视的。

没有这层“正统”光环在身上,朱棣就只能自己争取,通过杀戮来让所有人战战兢兢地臣服,直到没有人反对。

但有了这层“正统”光环,那就是真命天子,不存在任何质疑的声音。

所以朱棣没有理由再开杀戒。

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最近这些天来,他只是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处死了一百多个上书劝朱允炆削藩的大臣。

其余大臣则不仅既往不咎,哪怕梅殷铁铉盛庸这类击败过他的人,他也下旨宽慰一番,最多就是嘲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