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稻少田多,朝廷在太湖沿岸选了十多个县,每个县分数万亩稻种,使用化肥掺杂农家肥,由典农卫进行集中耕作。
这些典农卫除了少部分士兵以外,其余全是朱标当初在皇庄征召的农户,由他们对其余农户进行指导种植。此刻在长兴县东面,太湖沿岸的田野当中,不知道多少百姓聚集在他们的田野附近。
长兴县令派人敲锣打鼓,喊附近乡邻过来围观。
今日是收稻的日子。
“前几日已经看过一次,但今天看,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像是在做梦一样。”
“是啊,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硕大饱满的稻子。”
“你们看那边,那是隔壁王庄的田,那稻子多小,现在王庄的人怕是已经悔死了吧。”
“之前县府本来是选的他们那边的地来耕作,但他们村里人怕毁了今年秋耕,结果这好事落到了李家村头上。”
远处田埂边人山人海。
长兴县这次有四万多亩的指标,原本县里是打算全放在太湖边上的好田。
但有些村却不愿意,反对声音很大,因此县里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安排,其中多数都放在了县西北方向的顾渚山脚。
其余的则分散在县东太湖周边。
此刻李家村的田地里的稻子都长得到人腰高,饱满的稻穗垂下来,每一株都至少有拳头大小。
长兴县令站在田埂边,喜气洋洋地说道:“承陛下洪福,仰赖太子殿下庇佑,今年新稻丰收,亩产均八石,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宣布,收稻!”
一声令下,站在田边的诸多提着镰刀的百姓纷纷兴奋地冲向了田里,挥舞着镰刀,手脚麻利地把稻子割下来,放入积禾车中。
岸上百姓有的激动,有的艳羡,还有的双手背负在身后,心事重重地往家的方向而去。
今年在太湖周边,很多县甚至举起了盛大的庆典来欢庆大丰收。
毕竟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关注工业、金融、上班、读书、考试、996。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只在意一件事——今年的庄稼能不能顺利长好。
所以种地向来都是封建社会的头等大事,哪怕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混乱年代,汉人百姓依旧要耕种自己的土地,养活着自己一家。
数日后,大片农田收割,今年一百多万亩,收割了八九百万石,也就是16亿现代斤,相当于大明所有农田总产量的九十五分之一了。
这意味着如果新稻种推广到一亿亩,就能达到原来大明七八亿亩田的产量,这产量何止翻了一倍?简直是翻了七八倍。
不过对于朱云峰他们来说,其实他们也知道这只是短时间内的现象。
一来朱云峰搞了大量化肥,混合农家肥,加上稀释后的农药以及耕种技术才勉强让这一百多万亩土地达到亩产八石的水平。
二来稻种现在才算是第二代,还没有退化。等到第五代至第六七代的时候,出现退化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三来古代农田还没有经历过化肥透支地力的情况,产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也很正常。
而推广到全国,化肥跟不上,只靠农家肥的话,产量会减少很多。
另外就是耕作技术也难以迅速推广到全国,即便推广到太湖周边地区都是在以国家级别的力量完成,推广到全国需要的时间非常多。
因此综合种种,这一次产量大爆发之后,搞到全国范围内,产量必然没有眼下这样的爆炸性情况。
或许明年大明全国的粮食也就亩产六石左右。
但即便如此,相比于以前亩产二至三石,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只要明年顺利的话,那大明社会上的粮食将会呈现夸张的产量。
十月初,太湖地区的消息传到了乾清宫,太子朱标看着手中的公文,急急忙忙向皇庄的方向而去。
前段时间由于成功地把发电设备、机械制造设备运到大明来,三小只累得够呛,便想休息休息几天。
季赫于是提议去长沙洗脚。
这个建议得到了朱云峰和朱棣的赞同。
朱标也想去.
但他去不了,所以只能眼巴巴地在处理了国事之后,跑到尚峰山朱家坪的朱云峰家里,通过视频看看朱云峰他们在长沙怎么个浪法。
玩了十多天后,该玩的也差不多玩完了,反正朱棣已经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三个人便又从长沙回来。
从前几天开始,朱棣就去了工匠作坊,鼓捣起了他的ak计划。
这几天由于一直处理国事,朱标都没过来看看进度,今天恰好收到了新公文,就赶紧来看看情况。
当朱标骑着马匹,在数十名卫士的跟随下,一路来到皇庄,进入作坊车间的时候,朱云峰跟季赫正在车床边围观。
就看到朱棣手中拿着一柄充满金属质感的黑色长枪,手里的锤子放下后,爱不释手地摸索着。
做这把ak可不容易,因为很多制作枪支的冲压件在我们国家是买不到的。
所以得先通过其它机械加工出冲压件才行。
为此朱棣听着奥德彪小曲和ai解说,看了几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枪械作坊视频,才做出了一些枪支冲压小件。
但光有小件还不行,还得有具体构造图。
虽然小刘之前画了ak的设计图过来,但朱棣又没有理工科知识,纯看图难度还是有点大。
为此不得已。
他之后又在b站上看了半天ak构造图,ak扳机组原理等等,加上小刘之前画的设计图,基本上算是搞清楚了ak的内部构造和射击原理。
接着经历了切割、打磨、抛光、挤压、冲切、钻孔、组装.等等打造流程,这才把这玩意儿搞出来。
也就是弹簧、钢索现代就能买到,其余钢管、钢板、木板等等原材料也不缺。
现在朱云峰的仓库里还有一大堆。
不然的话即便是有那么多机械工具,想完成也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