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135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3 / 3)

安一民妇的丈夫被当地恶霸打死,但那恶霸却有手下替罪,且只判了两年徒刑,那民妇为此把丈夫尸体敛入棺材,放于家中七年,每年都往官府喊冤,却无人应答。”

朱元璋冷声道:“还有当地一农夫,看去年蚕丝价格较低,便找当地一名地主借了不少钱囤积了一批蚕丝,期望今年卖个好价钱。结果借给他钱地主见去年年底蚕丝价格涨起来,眼红那农夫得利,便连哄带骗以一些粮食为定金,将蚕丝骗走,转手卖给公门衙役,农夫讨要后续尾款,被此獠以其借款不还为由,联合公门衙役,将他关进牢中七日,多次毒打。”

“这么无法无天吗?”

朱云峰看向自己手中的公文道:“我这边也挺离谱的,一刚新婚不久的男子被其妻子怂恿与当地恶霸发生口角,恶霸指示家丁打他,结果没想到把人打死,便赔偿五十两白银。那女的要把白银全部拿走改嫁,男子父母不同意,女子就告到衙门,差役便强行夺走了那五十两白银,女子随后不知所踪,男子父母上告无门,老父因此吐血精神失常,母亲哭瞎了眼沦为乞丐。”

“这些地方吏员,当真是该杀。”

朱元璋脸上愈发寒冷。

“太伯爷,你这边呢?”

朱云峰看朱标看公文看得沉思,便好奇问道。

“我看的是遂安有一地主截取了当地县衙发放给乡里的新稻种,还抢夺乡民田地,甚至其中一乡民的死似乎也与他有关。”

朱标沉吟道:“只是这都是锦衣卫的一面之词,是不是该调查清楚?”

“我觉得十有八九是真事。”

朱云峰说道:“这里面陈述的这些恶霸地主衙役,全杀了都没几个无辜,隔一个杀都全是漏网之鱼。”

“为何?”

朱标询问。

并不是他非要刨根问底,而是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到很多人命,因此对于他来说,自然要谨慎谨慎再谨慎,需要调查清楚。

毕竟他的性格不像老朱。

老朱才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有探子上报,或者有人弹劾,他就先处理了再说。

所以老朱冤杀了很多人,比如道同,还有四大案当中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胡惟庸、蓝玉、郭桓等人,就这么无缘无故被牵连惨遭杀害。

究其原因,就在于高压下胡乱攀咬,以至于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却不加以证实的结果。

朱标在有这样方面前车之鉴或者说从历史当中发现后来的问题,才会觉得需要认真斟酌与再三考量,以防止冤枉好人,放过坏人。

“首先是这里面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地主、恶霸、乡绅、衙役。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盘踞在当地,在当地势力强大,不能指望地方县的地主乡绅衙役个个都是好人,其中但凡有坏人,他们本身就有权有势的情况下,欺凌弱小是常有的事情。”

朱云峰分析道:“其次是锦衣卫才派出去,在当地还没有与地方形成利益勾结,这就意味着秉公办案的可能性极大,不可能莫名其妙到地方就冤枉人。最后就是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比如说遂安地主截取当地新稻种的事,到地方看他们种的水稻一眼不就认出来了,其它的事情问问当地百姓,他们是什么风评,找到当事人,聊聊具体情况,一问就能看出真假,所以这里面记载应该没问题。”

“嗯。”

朱标觉得朱云峰说得很有道理,微微点头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冷声道:“毛骧。”

“陛下。”

“让地方锦衣卫抓人。”

“是。”

“等一下。”

朱标连忙叫住毛骧。

“标儿?”

朱元璋皱眉道:“有时该果断还是要果断。”

“自然是,但程序还是要正义,不然的话督察院岂不是形同虚设了?”

“你的意思?”

“锦衣卫抓人,督察院与当地官府共同审理吧。”

朱标说道:“由锦衣卫把详细审理经过上报,若是地方包庇,也能顺便治理地方官员的罪。”

“唔”

朱元璋想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

里面很多案子都涉及到了地方官府,其中衙门差役扮演了坏人的角色。

难道县衙里的官员就这么干净,全是衙役差夫的问题?

恐怕不止。

督察院有巡查御史,是流动性质,与地方衙门很难产生勾结。

锦衣卫也是刚派出去,还没有形成利益关系。

所以三方一起审,刚好让锦衣卫与督察院看看当地官员有没有在其中干坏事。

即便没有做,可从上个月开始,各地锦衣卫陆陆续续就开始上报,下面那么多问题,这些官员一个失察之罪也跑不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道:“嗯,毛骧。”

“陛下。”

“按太子的意思办,让各地锦衣卫与督察院尽快办理,上报到朝廷。”

“是。”

毛骧随即出去传令。

显然。

随着锦衣卫开始驻扎全国,加上督察院巡查御史风闻奏事,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